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6日 星期日

    守护长江的“微笑”

    作者:肖艺九 伍志尊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6日 11版)

        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捕鱼。

        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长江江豚被分批放归长江干流。

        科考人员在湖北省石首水域进行长江江豚观测工作。

        科普讲师何俊逸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滩为市民做长江江豚保护科普。

        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学科组成员唐斌(左)、俸源泽给长江江豚“福久”做B超。

        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学科组工作人员监测养殖网箱内的江豚情况。

        中科院水生所训练员给小江豚“F9C22”喂食。

        中科院水生所训练员邓正宇对一头长江江豚进行观察。

      酷暑时节,烈日当空。在湖北省石首市一处长江夹江内,几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学科组的学生在一艘监测船上忙碌。他们时而从蓝色浮标处打捞水下仪器,时而将测量设备沿船体放入水中,时而拿起望远镜观察远处江面。

      他们在找什么?

      原来,他们是在对安装在天鹅洲江豚放归适应区水域的声学检测设备进行维护,并对适应区里的两头江豚“放放”和“闺闺”进行无人机影像监测。

      “这条夹江远离长江主航道,水流相对缓慢,禁渔以后,这里小型鱼类特别多,所以这两头江豚从4月底放归长江之后就舍不得走,一直留在这。”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生周昊杰一边使用无人机搜寻江豚的踪迹,一边介绍情况。

      今年4月25日,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分批顺利放归长江干流新螺和石首江段。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

      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独有的旗舰物种,也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是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作为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研究保护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针对江豚保护进行持续探索。

      近年来,国内陆续建立起多个迁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区。如今,各保护区内的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50头,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过15头以上的江豚出生,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较于2017年的1012头,野生长江江豚数量出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

      多年来,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国内多家江豚研究和保护机构,针对长江江豚人工繁养持续探索——1996年开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2005年人工繁育的子一代“淘淘”出生,2022年“淘淘”与“福久”生下子二代江豚“F9C22”……如今,中科院水生所一共饲养了11头江豚,其中4头是在人工环境下出生的。

      “现在长江江豚的饲养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繁殖方面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实现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突破。”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我们下一步的突破方向就是长江江豚的全人工繁殖,即人工采精、人工授精,然后以此促进长江江豚的繁育工作。”

      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的就地保护与栖息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近些年来,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策、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十年禁渔”全面实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

      “我们去年在做第四次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的时候,坐船沿江一路走下来,可以看到更多的绿色,长江岸线也更加自然,水里的鱼也变多了。我们确实看到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更加乐观地相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信心满满地说。

      (撰文/摄影:肖艺九、伍志尊,系新华社摄影记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