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淌】
“黄河臂挽贺兰山,共护明珠耀玉盘。”银川市东临黄河、西倚贺兰山,是一座山水之间的城市。倚山傍河,山河呼应;天蓝水碧、云白草绿,这里孕育了一派江南的风光。
从古到今,黄河的多次改道,在银川平原上留下了200多个湖泊湿地,星星点点地分布在不同角落。清代银川有“七十二连湖”的美誉。现存的有水色淡蓝、形似大元宝的宝湖;亭台楼榭气象万千、被称作“银川之肾”的阅海湖;周边小区林立、游人如织的北塔湖;位于中山公园的澄波渺渺的银湖;“不是白洋淀,胜似白洋淀”的鹤泉湖……这些湖皆景色秀丽、芦苇荡漾、鱼跃鸢飞、百鸟啾鸣。特别是从银川东边的河东机场进入市区,宽阔的公路两旁,望眼便是长长的芦苇丛繁密、荷叶翻飞的鸣翠湖。这是继江苏溱湖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后,被命名的第三家国家湿地公园,有10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之一”。清代乾隆年间,《宁夏府志》中描述银川的湖泊时有“水澄澈,无蒹葭,望之淼然,贺兰倒影,野树环匝,渔子操轻舟出没烟波,真有江乡风色”等句子,将银川平原的水乡景观描述得婀娜多姿。
将这些湖泊巧妙勾连起来的,是银川沛然不竭的渠与河。
“汉柳青青城挹翠,唐渠汩汩水环田。”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先民们在银川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开凿了坚固的“秦渠”。汉代将“秦渠”延长后称“汉延渠”。唐代国力强盛,全面修筑水利工程,加工开凿成为唐渠,又名唐徕渠,极大促进了银川平原的农业生产。后经各代整修,渠口开在青铜峡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市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余万亩。加之后代开发不间断,于是银川区域内渠道密布,阡陌纵横,水乡腴田,农耕文明非常发达。
“孰知塞北千重翠,竟是江南万顷田。”到了明代,银川平原、卫宁平原等常年丰收,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美誉;民间有了“南京北京都不收,黄河两岸报春秋”之说法。千里沃野,稻丰鱼肥,花果飘香,农事之盛,令人称叹。现在,唐徕渠水依然浅唱与低吟,浸润着千年历史风韵,奔向了一块块良田,把“贺兰山下果园成”的美誉传播得更广更远。
长渠流润,河水飘摇。这些年,银川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以文化为魂,从历史资源中激发新活力,积极开展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扩整、恢复渠河湖水利功能,加强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23年5月,银川入选中国十大“大美之城”,水乡景观成为重要加分项。山水人城和谐相融,这里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使命担当。
(作者:冶进海,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宁夏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