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26日 星期三

    格桑茉莉共芬芳

    ——江苏苏州携手西藏林周共同发展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26日 04版)

      7月7日,苏州林周综合检测能力体系建设培训班开班。来自西藏林周县的19名大学生,将在六个月的培训期内接受专业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并到苏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环境检测中心、食品检测中心等专业检测机构跟岗实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这次培训是苏州智力援藏的一次探索,也为林周县综合能力检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周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河上游澎波曲流域,平均海拔4200米,在江苏援助拉萨的四个县中海拔最高、距离主城最远。雪域江南一家亲,根据中央、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苏州市自1995年起派出干部援藏,助力林周于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雪域高原上镌刻下辛勤耕耘、携手共进的一串串闪亮足迹。

    育特色产业,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西藏地区养殖牦牛已有上千年历史,拥有505万亩天然草场的林周是拉萨第二牧业大县。6月29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林周县松盘乡的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绵延的群山下,成群的黑牦牛散布在绿色的草地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牧示范园区,由江苏省投入1.5亿元计划外援藏资金建设而成,园区构建起草、牛、肉、奶一体化产业链,还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当地民众就业增收。仅2022年一年就育肥出栏牦牛400头,收入近400万元。

      为何要投入如此多的资金和精力建牦牛产业园?项目运营方,林周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援藏干部吕汝弘介绍,当地牧民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较为粗放,存在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现象,品质退化问题严重。“为让牧民主动改善牦牛品质,园区提出以‘交换’促品质方式,从牧民手中收购质量欠佳的牦牛进行科学养育、改良饲养,实现短期育肥出栏,同时推广优良牦牛品种,实现良性循环。”

      苏州援藏工作组移植运营经验,让牦牛产量、品质、效益提升,进而成功带动县内农牧民转变养殖方式。“如果说牦牛养殖是‘1.0’,牦牛的传统肉质产品就是‘2.0’,而牦牛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就是‘3.0’,可极大地提高牦牛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吕汝弘说。

      着眼于打造当地特色产业,致富之路越走越宽。2022年6月,江苏援藏干部还在林周县筹建了牦牛产业研发和服务中心,用于牦牛制品的精细化生产、加工和销售。在林周,越来越多特色产业园集聚成型,与之配套的林周县综合检测中心将于11月竣工。“综合检测中心是西藏首个国有综合能力检测体,将有效助力林周特色农副产品申报‘两品一标’,提高产业附加值。”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援藏干部李旭介绍,该检测中心集农产品、食品、环境、动物卫生检测于一体,还能为林周乃至西藏培养一批检验人才。

    扶专业技能,留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今年3月,林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泌尿外科副主任、苏州市第16批援藏医疗队队长葛劲超完成当地首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次日就顺利出院;4月,林周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产科医师谌福霞为一位63岁的女士完成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右侧附件切除术,是当地首例妇科微创手术。

      在苏州援藏医疗队的推动下,2023年林周全民体检首次由县医院、乡卫生院等公立医院系统完成。“我们要培养起当地医护医疗操作、诊疗和用药的能力。”在葛劲超看来,援藏医疗队更大的作用在于带去先进设备和技术理念,通过“面对面”“一对一”传帮带提升当地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组团式”支援林周县人民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拉萨市妇幼保健院……28年间,苏州累计投资7486万元,援建医疗项目13个。由苏州援建的林周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供氧设备、苏拉远程会诊系统相继投用;强嘎乡、唐古乡、松盘乡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扎实推进。针对高原地区易出现的健康问题,苏州援藏医疗队组织开展“苏林云诊”“援藏光明行”等公益医疗活动110余场,受益群众6万余人次。

    商文旅合作,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林周县藏语含义为“天然形成的沃土”,旅游资源丰富。但这些旅游胜地,却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为广大游客所知晓。如何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历届苏州援藏干部走访文保点位、非遗作坊,踏勘文旅路线,逐步完善林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

      从拉萨市区一路驱车北上,行驶两个多小时,记者来到林周县北部海拔最高的唐古乡。这里有生长着20000多株千年古柏的热振国家森林公园、绵延30公里的热振河谷,被称为“世外秘境”。

      以前,唐古乡没有规模化运营的酒店,游客只能露营或借居民宿。2021年4月,在苏州第9批援藏工作组和林周县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总投资2000万元的唐古旅游服务中心投用,吸纳十余名本地大学生、农牧民就业创业,酒店项目交由市场化专业团队运营,林周北部乡镇乃至拉北环线的旅游接待能力获得极大提升。

      “接过前一批干部的接力棒,第10批援藏工作组正全力推进唐古旅游小镇建设,将餐饮、住宿、民俗风情和国家级非遗‘热振曲卓’歌舞结合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林周县文旅局副局长、援藏干部邵伟介绍,2022年,唐古乡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旅游净收入200余万元。

      “以前的援藏是搞基建、修桥铺路,现在是智力援藏,帮助当地建立‘自我造血’系统。”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苏州第10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肖军表示,每名苏州援藏干部的心愿都是相同的——希望林周能够和苏州一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肩并肩、齐步走,让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与江南水乡的茉莉花共吐芬芳。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