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

    今天,我们吹响千年骨笛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 霍 锟

    作者:本报记者 彭景晖 本报通讯员 史嘉浩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25日 12版)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贾湖骨笛

      【青春之我】

      无论何时、何地,贾湖骨笛的声音总萦绕在我的脑海。我似乎为它“着了魔”。每当它被吹响,我们便能通过唇齿间的气流与先人对话,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

      作为有约八千年历史的笛子,贾湖骨笛由鸟类尺骨制作而成,是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管乐器之一。

      2013年,我在贾湖遗址再次看到了刚出土的骨笛。我至今感恩这段“相遇”,因为我从此有幸地参与到“尽快复原骨笛,让古音重现华夏”的任务中。

      可是,要想完美复原骨笛,太难了。

      材料是第一道难关。我们先后尝试骨粉合成、树脂3D打印,虽能做到形似、声似,但始终达不到理想中的声音效果。我们甚至尝试联系各地动物保护协会,寻找其他大型飞禽类的骨骼标本,但鸟类的骨管长度、薄厚与内腔形状都不同,做出来的骨笛总是不尽如人意。

      直到2018年,我们才找到类似的动物骨骼标本,此时距离研制骨笛立项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顾不上高兴,我马上召集同事们,商讨骨笛的打孔方案,同时,我们迎来了第二道难关——技术。打孔技术要求特别高,首先得保证开口孔距的精准度,打孔的工匠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只能由我们这些艺术研究者来打破专业壁垒,处理不擅长的函数计算。

      计算好孔距后,开始钻孔作业。钻孔机器需要复杂操作,原料又过于珍贵,不敢交由不熟悉乐器复原的工匠师傅处理,我们只好现学。同事在钻孔时因操作不熟练,手指被钻孔机划伤,鲜血滴在地上。一次次无功而返,又一次次迎难而上,骨笛复原,终于成功!

      可这条“长征路”还只走了一半,让古音重现,单单复原古乐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吹奏出属于它的音乐啊!

      几千年来,古乐谱散落于各种古籍。我们现在正埋首于各类资料,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努力复现千年古乐的神韵,并由此创作新的、符合乐器特点的乐曲。

      气流穿过时,骨笛的乐音令人陶醉。这份陶醉不只因为音色优美,更因为它象征着我们当代人有信心、有能力与古老文明实现精神上的共振,让中华古乐的新声传扬得更远。

      (本报记者彭景晖、本报通讯员史嘉浩采访整理)

      (本期选题支持:苏 雁 王胜昔 夏 静 郭 超 张 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