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保护“老街区” 焕发新活力

    作者:王世福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7日 07版)

      【专家点评】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对于城市而言,建筑是有生命的存在物,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历史文化街区上承历史名城、下接历史建筑,是重要的文化体验场所和百姓日常生活空间。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公布14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划定1200多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19万处历史建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把“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作为保护重点。从建章立制落实保护,到精细修缮活化利用,随着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对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有效利用的理念渐成社会共识,城市文脉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广州永庆坊等一批“绣花”功夫微改造实践,启发人们以工匠精神处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化,以“共同缔造”引领社会治理新方向。如何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回答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这个新命题?需要我们不仅做好物质性的保护和活化,更要加强精神性的传承和升华,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

      城市的核心是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做好城市精细化更新治理,既要留住记忆、延续城市人脉,又要与时俱进、激发城市活力。苏州平江、福州三坊七巷、广州恩宁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极具地方特色的高品质空间能丰富历史场所的时空体验、助力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能让历史文化街区适应并引领当代都市文化生活,文商旅流量带来的经济价值可以反哺街区的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适度更新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苏州平江的评弹、苏绣与广州永庆坊的粤剧、打铜等非遗的活态传承,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了持久活力。如今,成都的年轻人穿着汉服体验历史文化街区,西安的老人家相约历史文化街区会友怀旧,佛山的小朋友在历史文化街区练习舞狮和学习咏春,生发出了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全新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强调要着力增强精神层面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更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对公共文化审美能力和百姓思想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提示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文化地标、凝练文化符号,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可以说,真正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是要做到百姓心坎里的,实现与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统一,实现当代人与历史环境的情感对话和心灵互动。

      当前,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教育意义,发挥其留住乡愁、滋养心灵、创造记忆的新功能,具体包括:将物质性保护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信息融入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并培育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激发当代人将历史带往未来的责任感使命感,运用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场景营造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新和传播功能,焕发内生的文化活力;将保护传承工作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全面融合,让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照亮今天百姓的美好生活。

      (作者:王世福,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苏雁、龙军、禹爱华、陆健、陈建强、刘茜、李晓东、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李明、崔建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