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5日 星期六

    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看科学技术进步法如何落地生根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华东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5日 05版)

        在沈阳工学院辽宁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进行接种与栽培实验。新华社发

        辽宁省阜新市,工人在辽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做记录。新华社发

        在沈阳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成果展上展出的新松协作机器人。新华社发

      【法眼观】

      7月4日,辽宁沈阳。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移动机器人装配调试车间,汽车尾门玻璃内框涂胶工作站正在有条不紊地涂胶。机器人运行路径精准,运行速度与涂胶系统完美匹配,实现了国产品牌大负载机器人在汽车涂胶领域的应用突破。

      正是在这里,1982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也是在这里,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今年是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30周年。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辽宁对该法开展执法检查。辽宁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如何实干担当,面临哪些问题,如何以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推动实现东北振兴?记者随检查组一行,在执法检查中展开了采访。

    1.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容错机制

      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1年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增加“基础研究”一章,规定了建立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例,支持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等。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大院大所集中,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产业底蕴深厚,科技优势强劲。据了解,2021年辽宁省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6.85%,从比例上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5个百分点;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区域联合基金,攻克“卡脖子”技术30余项。

      记者跟随执法检查组调研时发现,总体上,辽宁近年来“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积累仍然不足,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研究亟须强化。一方面,经费投入总额不高,R&D经费投入始终低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使用效率不高,有一线科研人员反映,“经费倾向于用在创新小、风险低的项目上,用在成果大但风险高的项目上比较谨慎”。

      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科研人员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前提下,锐意创新探索,出现决策失误、偏差,有免责保护。但在具体科研工作中,检查组一行还是感受到了科研一线对于经费、风险的顾虑。“很多情况下,多半实验都有可能失败。即便失败了,也能为成功积累经验,但失败的风险谁来承担呢”?为此,一些科研机构负责人建议以国家实验室作为试点,进一步探索经费使用上的容错机制。

      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要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评价导向,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评价制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忠伟是新引进的加拿大两院院士,他也困惑于申请经费必须发文章的考核要求,“很多科研人员45岁前的‘黄金时代’,几乎全用在了发文章上”,他希望考核要求更宽松些,不要着急“摘果子”,也要允许科研人员前期做一些“无用功”。

    2.创新转化,期待“本地开花本地结果”

      2020年以来,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分别增长45.3%、26.1%。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全国第7位,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仅排全国第17位。记者跟随检查组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堵点。

      “辽宁全省有114所高校,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不少外地企业守着辽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有新成果就给买走了”“有时候去外地参观学习,看到人家先进产业背后的原始创新来自辽宁,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在执法检查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

      为何大量科研成果没有实现本地转化?检查组成员发现,一些高校院所及其企业对科研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动力不足,而本地市场主体发育落后,承接大型科技创新项目能力不够。另外,本地科研人才流失严重,不少科研项目被“带土移植”。

      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善。累计举办科技服务博览会、双创周等展览会10场,参与企业1000余家,对接项目63个;累计举办成果撮合对接活动109场,对接成果876项,涉及项目金额超过100亿元……7月4日,记者随检查组来到东北科技大市场时,大厅屏幕上正滚动出现以上数据。

      科学技术进步法鼓励以企业为主导,开展面向市场和产业化应用的研发活动。2019年,辽宁省科技厅会同沈阳市科技局、浑南区政府共建东北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东北科技大市场已经整合集聚科技服务机构381家,科技服务平台472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372项,签订技术合同13125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05家,高新技术企业143家,专精特新企业26家。总经理王丽说,东北科技大市场正致力于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

      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卢柯建议,在颠覆性技术研发过程中,科技型领军企业从新技术原理阶段就可介入,建立产学研全链条融合新模式。

    3.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化作只争朝夕的实际行动

      新中国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辽宁,因此辽宁有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长子”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首艘国产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卡脖子”难题取得突破,其背后也都有辽宁智慧和辽宁力量。

      在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说到动情处激动不已。“我觉得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人缺乏在科学研究上的民族自信心。我们以前总是盯着外国的昨天,作为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实际上,我们也有能力与外国同场竞技了。”

      在沈阳的辽宁材料实验室,卢柯说,“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外国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改良,再生产我们自己的产品。我们建设材料实验室,就是为了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打破这个循环。”

      在位于大连的信华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两年的李英平说:“作为一个学工科出身的人,当然是希望自己的成果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一线工作者,正在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化作只争朝夕的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检查组也发现,有些部门、单位落实法律的主体责任还不够实,等细则、等上级、等政策的现象时有出现。对此有检查组成员鲜明指出,不能只等政策靠支持,也要立足现实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研究政策、积极争取支持。

      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检查组在辽宁的最后一天,走访了位于大连市郊、正在建设中的科学城——英歌石科学城。据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骆东升介绍,这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为攻克前沿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2027年,英歌石科学城将实现全面运营,届时“将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的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刘华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