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从小在琉璃厂长大,祖父是北京玉器厂里做玉雕的老手艺人赵德一。小时候,我就很羡慕在这条街的书画用品店里工作的人,尤其爱去荣宝斋里转悠。
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得到进荣宝斋工作的机会,喜悦之余,也格外珍惜。荣宝斋自古以来就是“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不喜欢抛头露面,不愿意站柜台、卖东西。到荣宝斋各部门参观时,木版水印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一幅小画,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在白纸上一块版接着一块版地印制完成了一幅作品。老师傅们给这件作品评出高分,我特别高兴。后来我也如愿以偿,分配到了相关部门,师承荣宝斋老一代印刷艺人宋兆英学习木版水印。
有300多年历史的荣宝斋能够传承下来,离不开木版水印这门传统手艺。木版水印是一种特殊的印刷形式,分为勾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画家在纸上作画,木版印刷在版上作画,以刀为笔,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风貌、延续作品的艺术生命。
还记得2012年,我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配合范曾画展印制《青山依旧》。这幅作品复杂烦冗,给勾描、刻版、印刷环节带来了很多挑战。我印刷时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就是分版过于复杂,导致各版之间衔接困难。此外,为了印出原作清新明亮的颜色,我跑了很多地方去挑选和购买国画颜料,凭借几十年的印刷经验,反复皴染、多次罩染。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持印刷的节奏,我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回家,终于在三个徒弟的辅助下按时完成了印制。让人欣慰的是,这件作品得到了专家、观众、书画作者的一致好评。
多年学艺,师傅对我的影响不仅在技艺上,还在为人处世之道、工匠精神的传承上。我的师傅待人和蔼,但工作上却是非常严格甚至严厉的。我继承了师傅的严格风格、“传帮带”的作风,用“静、细、耐、恒”4个字来要求徒弟。“静”是静如深山平湖水;“细”是细心气盛,像春蚕吐丝一样;“耐”是耐心,是耐得住寂寞,也是如田地里头耕牛的耐力;而“恒”似日月高悬星空,用恒心去照亮一切。
木版水印用古老印刷术延续艺术生命,传承了古代印刷术的许多优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世界各地书画爱好者的喜爱,曾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展览。2014年,我印刷完成的徐悲鸿代表作《群马图》作为国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之中,希望他们潜心学艺、精益求精,在传承创新中融汇古今中西文艺。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形势下,除了技艺的传承,我们还需要更专业的人才从事更细致的管理工作,以加大非遗技艺的传承力度、宣传普及程度。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白雪蕾、王美莹、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丰瑶、聂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