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6日 星期四

    金名片换来金效益

    作者:王旭强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6日 08版)

      【文化流淌】 

      湖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以“湖”得名的城市,与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隔湖相望。湖州因湖而名、因溇而生、因溇而兴、因溇而美。元代诗人戴表元的《湖州》写道:“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首诗将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形地貌以及太湖溇港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住在太湖南岸的人们传诵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民谣:“大白渚沈安,罗大新金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汤晟宋乔胡薛,薛部丁家一点红……”歌谣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每条入太湖河道的名称,一条条美丽的小河无不承载着超越千年的时光。它们构成的是一个至今罕见的古代水利工程建筑群,这个水利工程古老、庞大而又神秘,她的名字就叫“太湖溇港”。

      太湖溇港,是环太湖地区与太湖湖区相连、引排太湖水的河道。在太湖南岸的65公里湖岸线上分布着密如梳齿的62条入太湖河道,平均1公里就有一条。湖州的山水主要来自浙西区的天目山余脉,通过溇港流向太湖。枯水时节,又将太湖里的水通过溇港源源不断引向内陆,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镇一城。

      2014年,国务院批复湖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州同步启动了太湖溇港申遗之路。2016年11月,太湖溇港在泰国清迈荣获了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名片称号。太湖溇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灌溉排水工程类型,是古代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她是堪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相媲美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催生农耕文明和城市(镇)、村落、聚落遗址发展的基础,是古代劳动人民治水治田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太湖上的“都江堰”。

      太湖溇港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北宋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溇港水利体系。太湖溇港具有“灌、排、引、泄、降、蓄、调、分、运”等九大功能。2014年国务院同意将湖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湖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太湖溇港文化景观价值突出,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了“八八战略”,面向未来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为美丽中国提供鲜活样板。如今的南太湖灯光璀璨,无不充溢着溇港带来的恩泽。住在溇港边上的太湖人依然民风淳朴,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耕田织衣、种桑养鱼。溇港里的水很清澈,溇港人在这儿洗菜、洗米、煮茶、煮饭;岸上,一幢幢小木屋错落有致,一个个小镇云集而生,一片片城市在环太湖圈上延绵而续,勾勒出“水清、岸绿、城美”的画卷。

      今天,我们从空中俯瞰这项工程,太湖南岸440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变成了繁华的都市和肥沃的良田。这里有溇港催生的湖州城市群、村镇、聚落,拥有集“防洪、交通、生态、观光”一体的滨湖风情大道,在太湖图影湿地拥有龙之梦重大文旅项目,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西山漾边民宿林立,入太湖的小梅港边拥有南太湖的地标建筑月亮酒店,文旅融合的黄金湖岸上更是荷花荡漾、千姿百态……

      “苏湖熟、天下足。”先民们依靠着大自然的馈赠,凭借智慧和劳动,将这片沼泽打造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财富之邦,使之成为水与岸、人与城、文化与经济相融的经典佳作。

      (作者:王旭强,系湖州市水利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