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推动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作者:刘彬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3日 10版)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立足立德树人理念,在音乐教育中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构建二者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严格遵守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通过挖掘和整合音乐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以制度引领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得到用人单位高度好评,为艺术类院校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发挥了示范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 筑牢协同育人战略基础

      学院音乐课程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以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开展音乐教育。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全过程,立足音乐教育特点积极探索与艺术人才培育要求相符的课程思政机制,遵循艺术为人民的教育原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高尚的艺术审美追求,全力推进美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加强了音乐专业师生共建课程思政、开展协同育人的信心,为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推动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在实处。

      为培育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学院召开了2023年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共同研究思政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融合的新动向,探讨针对性协同发展路径;举办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高端论坛,大力推进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维度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将课程思政纳入“双一流”建设规划,配备充分的专项资金和人员保障,用于课程思政专项建设。

    重视队伍建设 强化协同育人实施保障

      学院充分考量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重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音乐教师的思政素养。学院开展有关思政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升音乐教师课程思政贯彻执行意识和能力,帮助音乐教师构建系统的思政教育思维和框架;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在校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师生在文化滋养中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及人文涵养;鼓励音乐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以比赛检验和升华音乐教师的课程思政组织能力。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杰出表现和成绩的音乐教师进行表彰,以良好典型效应激发音乐教师的主动性;将课程思政能力纳入音乐教师的绩效考核,以制度规范音乐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此外,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学院领导等到知名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学考察,带领教学主体汲取课程思政建设积极经验,并在校园内部召开思政教师和音乐教师的集体教学研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反思,寻求更加贴合该学校的协同育人体系,加强了音乐教育建设课程思政的整体实力。

    开展实践教学 确保协同育人的实效

      为促进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学院高度重视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打造相应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学院于2005年成立了合唱团及交响乐团,传播高雅艺术,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富有思政色彩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开展严格的教学训练和有效的艺术实践,不断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交响清唱剧《江姐》、华南理工大学原创交响清唱剧《先行者——孙中山》,以及交响组歌《我的家我的国》和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等演出,赢得了广泛赞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具备了过硬的音乐专业素养,能够更好把控各类型音乐作品,并形成了良好职业道德观,为弘扬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学院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四史”思政课,从历史维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引导学生了解红色音乐的创作背景,扩展音乐知识,以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培育学生的高尚品质、远大信念及爱国情怀。

      (作者:刘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