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30日 星期五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作者:刘 瑛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30日 11版)

      【析理论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紧密相连、互相成就,前者为后者创设学理论证,后者为前者提供传播场域,两者共同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快建构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优化拓展话语内容。叙事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一定时期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是一国在以国外受众为主要对象的沟通传播中使用的话语模式或话语风格,承载着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中国叙事体系,是由中国特色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构成的。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当务之急是优化拓展话语内容,积极参与和平发展、环境治理、气候变化等世界性议题的设置,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而优化拓展话语内容的关键,则在于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标识性概念是构建叙事体系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等,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愿景,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要用中国实践做好国际传播“文章”,积极创设世界性议题;也要善于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挖掘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的叙事,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用准确生动的数据、案例、故事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奠基,以准确说明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在阐述“中国道路的大道理”和“中国故事的大智慧”过程中,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受众准确理解中国、激发共鸣和共情的重要举措。话语方式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内容创新重在以理服人、以事化人,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从道理上说服人、打动人;形式创新则重在以情动人、以趣引人,打通话语表达方式和受众的共情通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协同推进话语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话语内容创新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情感为铺垫,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生动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高译介能力,在充分考虑目标受众文化背景与接受水平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准确表达话语表述中的核心思想。话语形式创新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言之成理的学术话语,采取主动吸纳、巧妙融合、交相呼应等方式,进行既有思想、品质,又有温度、温情的表达;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用好用活以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和网络互动耦合而成的多模态媒介。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话语主体是话语的言说者、话语信息的传播者,是构建话语体系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新媒体时代,传播行为、手段和内容的变革,不断加速叙事体系的“去中心化”,话语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独角戏”转向“大合唱”。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变为话语底气,必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友好的传受关系。因此,话语主体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话语传播目的和新媒体传播语境、话语对象的文化差异和心理需求等因素。党政部门话语权威性强,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传播推送信息;各类非官方组织和机构向受众进行论证评论、转述阐释,有助于呈现话语的客观性和公共性;民众个体的第一人称视角,使话语更有温度并能引起共情、共鸣。同时,应推动多元主体在对外传播中与话语对象良性互动,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交流合作,并大力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门人才,提高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健全话语效果评估机制。传播效果评估是衡量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的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参考,能够对中国对外话语优劣势和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判断。做好传播效果评估,既要把握原则、突出重点,又要明确路径、确保可操作性。在原则和重点方面,要聚焦谁来说、说什么、如何说、跟谁说、效果如何等若干问题,聚焦话语内容的公信力、话语方式的创造力、话语对象的精准化、话语平台的融合化、话语效果的可视化等要素;注重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话语方式、话语对象、话语反馈之间的相互影响,坚持以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传播媒介、话语受众、话语方式等为抓手,从多学科、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进行评估;坚持国别效果、语种效果、媒介效果评估相统一,传播规模和传播品质相平衡,宏观传播和微观传播相兼顾。在路径选择上,构建高标准、规范化、可操作的话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防止唯收视率、点击量、发行数、票房收入和流量数据;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国际传播效果数据采集、整理、反馈和应用体系,发挥第三方机构专业性和独立性优势,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作者:刘 瑛,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