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7日 星期二

    瞧,那些“逆袭”的老手艺

    ——新匠人焕新老手艺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泽昊 彭景晖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7日 12版)

        张雪的苏绣团扇“凤凰于飞”。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殷瑛在手包上设计并编织了竹编纹样。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3D打印的彩色珐琅戒指。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三维动态苏绣“玉兰蝴蝶”。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非遗传承人】

      当人们在一门手艺前冠以“老”字时,这门手艺通常底蕴深厚、精妙绝伦,但有时也意味着它“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甚至面临存续方面的困境。

      对手艺来说,时间亦敌亦友。有的在历史长河中日趋式微,有的随着时间飞逝涅槃重生、乘风再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所有手艺不得不面对的命运。

      掌握其命运的,唯有手艺人。

      “我们出生时,许多传统手艺的式微之态已有苗头;我们长大成人后,传统手艺的僵局已经打破,很多已完成‘逆袭’!”采访时,青年非遗传承人的豪情壮志令记者动容。

      在时代大潮中,他们为老手艺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传统美学搭建虚拟世界的舞台,让“高冷”艺术走进日常……他们总有新鲜、接地气的创意,让老手艺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生存空间,在艺术审美和经济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缔造着属于一根绣线、一根竹丝、一块铜板的传奇,讲述着文化物件里的中国故事,反映着一个民族对过往的追思、对未来的追寻。

    师古不泥古

      2018年的一个傍晚,苏州90后青年张雪正在湖边散步。抬头远望,天边一朵飞鸟状云彩抓住了他的眼球,他随手拍下这景象并分享在社交媒体。出于一名苏绣绣郎的职业习惯,他写道:把它绣出来可好?

      这个无心的自我提问,要认真作答。一家游戏公司主动联系张雪,希望他根据这张照片设计一把团扇。那时,张雪做了快十年绣郎了,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在虚拟世界里展现苏绣之美。

      设计,几易其稿;技法,反复推敲。他对扇面上金凤凌空的设计很满意,但仍遇到难题——如何呈现背景中星光满天的效果?张雪决定将缂丝与苏绣结合起来。

      “许多‘宝藏’传统手艺都有自己的特长。迷茫时,我常常会从它们当中寻找灵感,也向其他的手艺人借力。”张雪请一位苏州缂丝的手艺人制作了缂丝的扇面。扇面上,黑线镶了金线。灯光照射下,扇面出现了繁星点点的效果。

      在缂丝扇面上绣花,又是难题。“绣线太粗,画面粗糙;太细,绣线容易被缂丝的底料割断。”整个绣制过程,张雪“如履薄冰”。给绣制难度做加法,于张雪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他还将手艺“宝藏库”里的苏式制扇、榫卯结构、宋锦用在了这把团扇上。

      最终,这把“凤凰于飞”团扇在游戏中与玩家见面。张雪对游戏制作方提出要求:当玩家拿到道具时,一定要把团扇所涉的非遗技艺呈现出来,让玩家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00后学生纪天翔和张雪一样,把各类传统手艺视作宝藏。2022年,纪天翔开始跟随该校艺术学院教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丁晓飞学习景泰蓝制作。“老师常说传统手艺太丰富了,我们永远都学不完。”刚入行的纪天翔,把丁晓飞不断向各类传统手艺学习的嘱托牢记在心。

      纪天翔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2016年,丁晓飞承担了为海军某部队舰船制作景泰蓝舰徽的任务。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在处理图案中的大片空白时,会用掐丝在图案底部绘制云纹、回字纹等分割空白,减轻施釉难度。但舰徽的图案不能随意更改,于是丁晓飞转变思路,转而使用錾刻工艺打制金属胎,錾刻的轮廓线起到了和掐丝工艺底纹相同的效果。

      “能够熟练掌握錾刻工艺的人并不多见,听到老师讲解这件作品时我心生敬佩。”纪天翔深知,丁晓飞能在遇到问题时见招拆招,离不开多年来的全面学习。他也感到幸运,能在青春年少时,遇到这位“一专多长的老师”,为他的学艺之路“扣好第一粒扣子”。

    非遗“长”在生活里

      2008年,来自四川省青神县的殷瑛带着她的竹编作品来到北京奥运“祥云小屋”,向世界各国友人展现家乡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可现场的状况让她有些心急。

      经过竹编展区的参观者,在对竹编画赞叹之余,还会讨论这画的材质究竟是什么。丝线、藤、草、塑料……五花八门的答案让殷瑛急得“上火”。“我说是竹子,他们都不信!”讲起这段经历,殷瑛依然激动。这趟北京之行,让这个生长在竹编世家的80后青年,开始思考竹编的推广和传承问题。

      殷瑛擅长平面竹编,她介绍,“长时间制作—高价售出—长时间制作”的循环曾经是竹编画制作的主要模式,这就决定了这项“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又少见”的技艺一直与大众市场“绝缘”。

      随着国家在非遗保护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殷瑛也开始尝试“让竹编走进大家生活”。2016年,殷瑛的工作室与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为首饰、箱包制作竹编纹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殷瑛用这句诗向记者形容青神竹编的现状:竹编技艺已经广泛运用在餐具、家具、建筑等领域。“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编不出来的。”她说。

      2022年,青神县全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70亿元,殷瑛的积极探索正是这项非遗技艺在青神县转型发展的缩影。

      景泰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遇到过和竹编画相似的问题。“这项技艺门槛高,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掌握多项技能。”纪天翔说。这位青年景泰蓝学习者知道自己要成长为成熟的景泰蓝传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对景泰蓝的推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传统的景泰蓝器物都是以碗、瓶等摆件的形式出现,实用性和功能性较弱。发挥想象力,才能给景泰蓝创造更多应用场景。”临近端午时,纪天翔设计了一款小鼠吃粽米的卡通景泰蓝坠饰,这是他发挥想象力的一次“小实验”。他希望在未来,景泰蓝可以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些年,国潮审美和国风文化的流行,让纪天翔对景泰蓝艺术的生活化运用充满信心:“景泰蓝的色彩和线条有诗歌一般的气派和韵味,只要这韵味还在,脱离了器皿摆件,它依然是景泰蓝。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生长在人们的生活里,而不是把它们封存在博物馆里和人们的记忆中。”

    科技塑造新形态

      在同行看来,张雪“脑洞很大”。实现了苏绣在虚拟世界、动漫等领域的华彩亮相后,他又开始探索三维立体苏绣的可能性。

      2022年,三维动态苏绣“玉兰蝴蝶”绣制成功,“玉兰绽放彩蝶来”的生动场景出现在苏绣织就的世界里,张雪的三维苏绣梦实现了。“唤醒”这些蝴蝶和花卉的“魔法”是一种记忆合金材料。

      张雪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合作,用记忆合金实现立体、动态的苏绣画面。张雪和团队成员通过精密的设计和绣制,把记忆合金“藏”在了花瓣和蝴蝶的翅膀里。在特定条件下,两片记忆合金向不同的角度形变,形成了玉兰花开、蝴蝶振翅的动态效果。作品一经问世,就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有网友感叹道:“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奢侈品。”张雪以此为契机,把苏绣带到了更多、更大的舞台。

      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天马行空的设计从蓝图变成实物,有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景泰蓝和科技的结合是纪天翔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他开始学习景泰蓝技艺之前,并不知道这种珐琅工艺还能和3D打印结合。事实上,3D打印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在景泰蓝制胎工序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感受到科技给这项古老工艺带来的变化后,纪天翔“脑洞大开”:这么好的技术是否能运用在施釉等后续的工序中呢?

      一次上课,纪天翔观察到烧炉里珐琅釉料因高温亮着橙光,而后从沙砾变成了琉璃,嵌在金属胎器表面。他随即想到这与3D打印中光固化的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3D打印给景泰蓝上釉或许真的可以实现。纪天翔把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他的想法。

      “全流程3D打印景泰蓝未来可期。”纪天翔畅想道,“如果成真,更多人就能参与到景泰蓝的设计,甚至制作中。这对景泰蓝的传承意义重大。”

      像张雪、纪天翔一样的青年探索者还有很多,他们用科技塑造着这些手艺的当代形态。“或许千百年后的人们在撰写手工艺历史时,会把我们的探索故事记录下来。我希望那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张雪说。

      (本报记者 殷泽昊 彭景晖)

      (本期选题支持:苏 雁 董 城 周洪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