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曲折困难,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政客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大搞“小院高墙”和科技霸凌,在国际社会精心炮制并公开抛售所谓对中国“去风险化”论调,试图拉拢盟友打造排除和遏制中国的“平行体系”,掩饰其“去中国化”“去全球化”的真实本质,实现其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一己霸权私利的真正目的。这种以“去风险化”之名行分裂世界、肢解全球化之实的做法,严重违背经济全球化大势和人类历史发展潮流,严重违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严重损害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给深度交融的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去风险化”违背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生产生活的范围和空间不断扩展,逐渐从家庭、地方、民族、国家、区域走向世界,地方、国家、区域之间的交流联系日益便捷和密切,传统的国界和时空观念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从独立发展的隔绝片区演变为具有紧密联系的整体性村落,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共生的趋势愈加明显。正如《共产党宣言》强调,“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体性和整体化发展大势,突出了全球发展的客观性和整体性,也从宏观上探索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性。
首先,包含经济要素在内的全方位发展是具有客观发展性的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社会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既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等纵向的发展阶段,也包括国家间关系由分散、封闭到交往融通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国家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增进合作共识,最终实现整体性发展。
其次,世界历史进程的客观性明确了作为其构成要素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趋势性。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客观、物质的自然过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最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步也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动力。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性的变迁与发展过程,增进了普遍性的世界交往,使得国家利益突破地域民族性而趋向世界历史性。从此,国家之间日益相互依赖,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性更加凸显,任何分离和裂解行为都违背世界历史规律。
“去风险化”违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从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到两个平行世界市场再到经济全球化,其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反过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简言之,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同经济主体资源分配及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特征,推动了全球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驱动机制决定了全球市场和国际分工发展必然会更加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市场开放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不会逆转和停步。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看,效率、利益、技术、人才等诸多推动力在客观上推动经济全球化前进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反过来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积累。
同时,全球化始于对经济发展的探索,基于经济发展规律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使得分工合作成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则进一步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资本的全球扩张属性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交织结合,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纳入经济全球化的合作网络中,任何单方面的脱钩断链行为都将被全球化大势和生产力发展洪流所淘汰。
“去风险化”损害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经济全球化前行不断提供充足动力。无论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人类第一个全球化商品,以电气时代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生活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还是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调整,都无可辩驳地表明,经济全球化并不依附于人们的主观意愿,只有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才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前行的动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深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说,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人员、知识和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的全球交流,促进新知识和创新成果产生,反过来又丰富了更快的知识和技术扩散手段。全球化过程也为创新产品的规模效应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并收获创新激励,促进更多资源向创新过程集中。
此外,科技革命推动的国际生产分工也被视为经济全球化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历次科技革命都极大提升了社会分工效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一次科技革命解决了社会化生产和远洋运输的“能源动力”问题,生产要素的地域比较优势使得先发国家的生产和消费空间发生分离。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形式的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生产分工的典型特征。随着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引擎,任何垄断和独霸科技发展权利的做法都严重阻滞全球经济复苏,也终究将被科技进步的伟力所碾碎。
“去风险化”偏离增进人类普惠福祉的必然路径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符合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振兴和发展,任何国家的人民要实现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历史前进的逻辑中不断前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先发国家的资本积累、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提供了充足动力和经济基础,也为进入这一进程的后发国家提供了融入世界市场的巨大机遇,加速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尽管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与掠夺,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带来了全球经济繁荣、财富逐步增长和民众生活的普遍改善,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全球性必然路径。冷战结束后,无论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投资贸易繁荣便利、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经济创新、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国际合作与相互依赖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深入,还是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实施,都充分展现了经济全球化造福人类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世界各国人心,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客观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与之伴随的全球动荡变革还处在深刻复杂的演进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前行之路也不会一帆风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引领者,更是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忠诚守望者和倡导建设者,必将一如既往站在人类进步和历史正义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激发经济全球化动力,以更多务实行动和有效举措助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奔腾不息,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吴志成,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