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6日 星期五

    溯源 保护 弘扬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印象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6日 08版)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其中,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围绕新时代的考古成果、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非遗的历史价值与活态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话题进行,多位专家学者现场展开对话,为守护好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建言献策。

      百年来,从海湾到高原,从戈壁到丛林,从边塞到都市,几代考古人在田野一线孜孜矻矻,向着遥远的岁月叩问人类和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成果,阐释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方针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目前已进行到第五阶段。这项工程已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大致脉络。

      王巍指出,考古学者的努力,为我们揭示出这样一幅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脉络: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巩固——两千多年转型。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瑰宝。

      摸清家底,将其纳入法律保护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提议:“应在未来工作中建立持续、动态的文物普查和登录工作机制,迅速推动各类文化遗产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将它们纳入国家的法律保护体系。”她还提示民众,“遇到破坏文物,第一件事不是打文物局的电话,而是要报警”。因为,文物保护不止写入《文物保护法》,更是已经写入《宪法》《刑法》中。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建议编制《古老建筑保护条例》《历史街区与传统村镇保护条例》,形成文物保护单位、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以及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古老建筑的保护体系,并对《文物保护法》加以修订,切实加强对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近几年,文化遗产保护从“冷学”变成热门话题,迎来更多公众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提醒,“当人们大规模扑向文化遗产保护时,价值认知是核心问题”。她举例说,就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只有搞清楚它的核心价值,在保护时才能不茫然。“为什么会出现千城一面?”她认为正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自身的特点,没有深入挖掘阐释城市的文化内核。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协调好、平衡好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指出,保护传统建筑不仅要保护单栋建筑,还要保护甚至营造一个老房子能继续生存的环境。他认为城市开发、经济发展给传统建筑保护带来一定的压力,于是提出了“双速城市”的设想,让旧城和新城分开发展,“把增长放在一个空间,而把保护放到另外一个空间里”。他认为空间上不分割,可能发展和保护都费劲。

      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说:“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它是着眼于打造中华文化标识、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提出的构想。”当今世界人民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化也会想起长城,长江、黄河、长城都是中华民族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而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

      (本报记者 李 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