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带动了文创产业迅猛发展,文创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文创产业人才培养成为艺术院校的重要课题。鲁迅美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优势,着力推动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全链条、全方位育人机制推动优秀文创产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持续提升。
整合校内优质资源 构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理念,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着力增强各教学单位的沟通交流,将文创产品设计与教学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创意灵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实现文创产业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
学校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研讨中反思、在领悟中创新”的原则,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理论教学—工作室—社会实践”的系统教学模式,将多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培养行业所需的创新、务实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设立教学工作室,以教学工作室为平台,创建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思考、凝聚共识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式教学、艺术沙龙和艺术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推动教学成果转化。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响应“跨界融合”的人才需求,形成设计艺术教育全新办学理念,科学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发掘与实践紧密衔接的项目与竞赛,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实战实践资源,将检验教学成效与建立学生专业自信合二为一。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为文创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开展《绘画专业通识基础教学体系的融合与实践研究》等科研与改革实践项目。积极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语言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前沿表达,着力打造“鲁艺传承、国际融通、多元协同、三实贯通”全新人才培养矩阵,加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拥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融媒体文创人才。
整合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 打造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学校积极与有关部门、文化艺术团体及行业企业展开合作,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开拓创新、敢于担当,以心系国运、艺以载道的情怀,凸显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学校加强政校合作,打通文化创意产、学、研边界,依托沈阳市和平区高校文创产业孵化基地,借助政府扶持政策,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建立“鲁美文创作品体验基地”空间,为大学生艺术原创、艺术体验、展示销售等特色实践活动提供多功能的文创产业集散地、开放式的智慧空间。组织学生团队对接富阳区常绿镇,为当地量身定制专属文创产业方案,用文创的力量把乡村之美凝聚在一系列以竹子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中,围绕常绿镇的“红绿蓝”文化设计卡通形象。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文创+邮政”合作模式共建文创联合研发中心,共享教育、智力、人才、项目、资金资源,深入开展跨学科、跨媒体、跨领域、跨文化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共同打造文创产业科研项目、教学实习、人才孵化的共享空间。
整合社会优质资源 拓展人才培养的广阔平台
学校科学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在全国各地参与创作、设计百余项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学校参与创作的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陈设计等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实现了文创产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推广的结合。
学校策划启动鲁美星星市集项目,打造文创工作者的多元交流平台,共同发起“东北手作人联盟”,为东北文化振兴贡献力量。多年来,联盟与各地及知名企业合作,已连续举办几十场活动,吸引全国千余名手作人、非遗传承人、文创品牌主理人等参与,为手工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及交流平台,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阵地。通过学科融合、师生共创,学校创作设计了热门游戏冠军战队“荣耀服饰”及相关文创产品,让电竞与艺术表达融合共生,用游戏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主动性,带动学生自觉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应用型人才。学校以赛代教、以赛促培,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大赛、文创比赛,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创实战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文创产品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合文化优质资源 激发人才培养的生机活力
学校科学整合辽沈地区丰富的文创资源,从弘扬辽沈文化入手,拓展文创人才培养的区域活力,助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
学校积极参加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组委会主办的夏季文创艺术志愿者活动月活动,通过彩绘、装置艺术、环保知识问答等方式宣传“塑料不酷”“海洋生态及沙滩环保”的理念,为文化节注入富有传播力的艺术环保元素。与主办方联合举办多届“塑料不酷”综合艺术展,引发联动效应,获得广泛关注。学校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领域,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先后承办多场社区艺术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文创创作的机会,在艺术项目策划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拓展艺术服务社会的方式和渠道,促进各相关学科间的碰撞与融合,以更鲜活的力量推动文创人才的培养。
(张 健 邱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