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出生在一个三代知识分子家庭,依稀记得在邮电系统科研所工作的爷爷,每晚都在昏黄的台灯下伏案奋笔。潜移默化间,家庭环境对我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制药企业工作四年,在流水线的轰鸣中接受青春的洗礼。但是,我心中仍有对求学的渴望,后来又攻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最终坚定了走科研道路的信念。
如今,我已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团队带头人,对于青年必备的素质,感受颇深。
青年学者要突破“舒适区”,打破路径依赖,学会用不同视角、宽广视野去看待事物;要有胸怀、敢担当,将功夫真正用在学习上,增强研究的韧性和境界;要有战胜外界诱惑的定力,坚守科研初心,扎扎实实下苦功,笃定深耕科研的信念。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就那几步。我愿尽可能帮助更多青年,甘做“绿叶”,守候花开。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丰瑶、张川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