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墨与中国汉字同气连枝。在现代汉字设计中,提炼和运用水墨艺术的独特文化养料,成为一种重要的灵感来源。传统水墨与中国汉字都以形达意。汉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传统水墨蕴含“计白当黑”等技法,其偶然性和流动性特质成为图画的重要媒介。传统水墨与汉字都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性和视觉传达的审美性,两者都以流畅的视觉形态,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从构成到抽象的图式与意念
将传统水墨语言与现代汉字设计结合,需在遵循和谐、均衡等语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基本要素体现图形和意向,实现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点、线、面是艺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传统水墨语言与现代汉字设计的文化交融体现了点、线、面在独特审美情趣下对理性美和意境美的探索。著名艺术家康定斯基在点、线、面理论阐释中曾提出,“隐性结构”是通过“遮蔽”和“截取”两种方式获得。遮蔽和截取体现了点、线、面构成图形的符号化、秩序化、简单化及抽象化。由此可见,点、线、面的组合不仅是简单的视觉画面构成,而其大小、方向、长短、形状等形态变化及集中、分散等分布形态都将呈现出隐藏的内在张力和抽象意念。
东晋画家顾恺之重神韵,强调了笔墨抽象表达的重要性;南齐人物画家谢赫谈绘画的“六法”时提出,运用抽象元素笔墨实现气韵生动的画面效果。传统水墨语言抽象形态与现代汉字设计抽象形态有相似的审美评判标准,需将具有精神性、思想性、内涵性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两者的融合,是点、线、面的构成和再创造的过程,除了实现文字本身内容的指向和意义的表明,还在形式美法则下体现汉字设计的抽象美、意境美和情趣美。
从平面到空间的透视和转化
现代设计文化对设计师的审美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汉字设计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化和透视延伸是设计界探索的重要内容。传统汉字设计往往是对信息的二次加工或简单元素的堆砌,更多束缚于纸面,难以摆脱平面桎梏。传统水墨语言与现代汉字设计的文化交融是在遵循设计规律和美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的尝试和探索。
从平面到空间的透视和转化打破了纸与笔的局限,创造了一个多维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一般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对比与层次原则。在传统水墨语言与现代汉字设计融合中,运用遮挡技巧和透视规律形成前后空间关系,前者实、后者虚,元素的选用和分布要有层次感和主次关系;同时,元素之间要协调一致,营造和谐的空间氛围。第二,构成元素的统一与均衡原则。充分运用元素间的排列节奏、形体变化、大小变化、和谐组合等,使构成元素立体化,分割空间,给观众以多维的空间感受。第三,源于生活原则。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来自生活的不同体验和审美感受融入汉字设计中,更能营造秩序之美,丰富视觉空间,与观众心理共鸣。
从静态到动态的审美与情愫
抽离的点及其与线、面的构图,常常在沉淀的墨色中营造出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运用抑扬顿挫的笔法和有趣生动的笔触常常会在静态的平面上呈现动态的视觉效果,传达的信息内容和意态情趣也常常与接受者心境呼应。在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就常采用“静中求变、变中统一”的方法创造“画外之象”的意境。西晋杨泉在《草书赋》中强调,字因“势”而变,“势”蕴含运动之态;唐代颜真卿《刘中使帖》中的“耳”字末笔纵向取势,一泻千里;北宋黄庭坚在《诸上座帖》中的“点”似重物下坠。
近来,中国现代设计师靳埭强的汉字设计作品颇有代表性。他运用传统水墨语言,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作品。例如,其代表作品《九九归一》用两条水墨线条书写了两个“9”字,组合在一起又是“回”字。“回”字的造型又如同荷花花瓣荡起水面的圈圈涟漪,寓意澳门回归祖国。再如,作品《汉字》用刚柔相济的水墨语言创造了一幅幅充满了生命和运动的意境:“山”巍然屹立,“云”飘然而来,“风”自由拂过,“水”轻缓流淌。
综合来看,从静态笔法到动态审美与情愫的呈现可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第一,“留白”处理,“正形”与“负形”共存。恰当的留白处理以虚胜实,如委婉含蓄的诉说,增加情趣,创造意境,引人遐思。第二,“点”作为高度单一的抽象元素动态视觉干预。在字体设计中,“点”的表现力和延展性尤为突出。传统水墨语言与现代汉字设计的文化交融语境给予了“点”充分的表现空间。“点”可摆脱文字束缚独自折射出动的秩序,也可以结合其他“点”形成与章法行气相映的动态效果。第三,朱色作为精神元素的传递。将朱红融入墨色的汉字中去,增添一分色彩的灵性,像生命一样传达着信息。
传统水墨以其流畅的视觉形态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融入现代汉字设计之中,形成了一种同生与再造的融合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对生活与自然的抽象概括和创作情感,得以注入和渗入汉字,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生动美感独特的汉字艺术。现代汉字设计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王 睿,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