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3日 星期六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探索多元化教学 培养优秀数字艺术人才

    作者:马 雪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3日 08版)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教育教学创新,培育时代新人。多年来,学院着力培育数字艺术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数字人文建设  完善人文学科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社会发展更高效、快捷、多元,企业用人需求也更趋信息化、科技化、专业化。学院坚持培育数字艺术人才,在开展艺术专业教学的同时,加强数字思维和数字技术的培育,着力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艺术人才。学院主动加强数字人文建设,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学院举办“数字人文:一条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专题讲座,邀请毛建波教授系统讲述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价值、意义及其发展前景;举办“数字延伸——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线上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的数字教育、数字创新实践、数字媒体艺术服务社会的成果;领导积极参加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第二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学院院长进行了题为《立足国际合作办学,探索艺术院校高质量国际艺术交流——以鲁美为例》的发言,同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学科发展和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培育行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学院于2004年建立了文化传播与管理专业,成为东北地区率先培养文化产业经营和文化事业管理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学科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中国文艺舆情信息研究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等多项荣誉。

    开展多元化教学  构建系统化教学团队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助于高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发展目标,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学院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特点和专业特长进行多元化教学,建立了7个教学工作室,包括中国文人艺术工作室、艺术策划与市场管理工作室、文化推广和创新创业工作室、人文学院美育工作室、艺术策展工作室、文化产业工作室、星星文创工作室。学院树立了“在实践中探索、在研讨中反思、在领悟中创新”的教学原则,建立“理论教学—工作室—社会实践”系统教学模式,坚持个性化教学与多元化教学相互结合,将多元化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学院高度重视多元化和系统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效完成多元化人才培育教学目标,学院积极推动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的提升,组建了一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3名、讲师13名,博士及博士后占比达38%。学院教师在国家级和核心期刊上累计发表百余篇高质量的学科论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此外,学院创新数字艺术管理,开展场景化教学,扎实稳步推进教材、丛书和艺术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为切实推进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学院组织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以策展助力美育,为美育而策展”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中央美院的专家学者到校分享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学院教师深入讲解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虚拟策展实验平台,并解析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有效激发了学院师生利用虚拟策展平台进行创意表达和艺术创作的浓厚兴趣。

    重视多元化创作 营造数字化创作氛围

      学院深刻认识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成效要落在学生培养质量上,要注重办“学生满意的”多元化教学,带动学生参与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对多元化教学及数字技术的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进行创意表达,进一步提高美育教育实效,扩大美育影响力。学院积极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创作展示活动,组织承办“2022中国(沈阳)数字影像艺术展首展——超梦异质域”,共展出26组数字影像作品,带动艺术专业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作品设计;举办多届毕业生作品展,带领学生以数字化创作展现学习成果,其中毕业生傅婉婷的《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数字化敦煌艺术研究》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推出包括“破冰艺术计划——溢界”在内的多届专题艺术展,重点展出世界各地的百余位青年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架上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带领艺术专业学生深入学习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鼓励学生进行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主办数字共振展览活动,引导更多学生探索数字化表达。

      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学院举办了著名美术史论家孙世昌教授《魂兮归来——中国文化艺术的自觉与重建》学术讲座,重点讲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走向,强化了当代学子的现代文化选择;主办“2022数字影像艺术沙龙——冬日梦想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想象中的世界通过技术手段变为现实。此外,学院还努力充实数字艺术库,由人文学院艺术策展工作室发起的艺术作品征集计划“寻璞计划”面向在校生开展,旨在鼓励更多学生开展线上个人作品展,并通过参与分享会、艺术沙龙、讲座等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多措并举为数字化、产业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艺术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马 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