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

    青岛理工大学:

    “四驾马车”驱动信息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作者:田艳兵 梁 明 赵景波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2日 09版)

      青岛理工大学聚焦数字化时代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以“红色教育、学术引领、竞赛赋能、联合培养”为“四驾马车”,提高信息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红色教育”定方向

      积极构建“全环境”共育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团干部6支队伍作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团共建联动、全员协同配合”共育机制。

      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打造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国家战略、时政热点、行业榜样等融入专业课堂,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藩篱”,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之志。

      “多元化”创新“第二课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全国劳模、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来校作讲座,组织师生到杨家山里、红景新区等红色场所开展实践教育,在胶南街道、安子小学、青岛港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智慧社区治理、青少年科普、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志愿活动,形成“政、校、企”多方共建、“学、思、行”一体推进教育模式。

    “学术引领”强动力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制定《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设置“六维”选聘标准。建立“学校重点指导+学院全覆盖”“线上+线下”“集中+常规”“岗前+在岗”的多元培训体系,实施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多元评价激励机制、“副导师”制度等,充分激发导师育人动能。

      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立足学科要点和学科前沿,开展研究生精品示范课、优秀案例课、线上线下融合课、全英文课、前沿学术课五大课程体系建设,培育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教学案例,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以“致新沙龙大讲堂”为依托,打造学术文化品牌;发挥奖学金评选导向作用,制定高水平成果产出激励政策,严格把关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全链条”把控研究生培养质量。

    “竞赛赋能”添活力

      深耕创新沃土。出台《学科竞赛指南》《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创新创业制度,丰富创新实践基地硬件设备和竞赛资源,繁荣科技文化社团活动,增强信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

      搭建“金字塔型”科创体系。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形成了以“挑战杯”和“互联网+”为龙头,以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为主力,以校院两级科技创新类赛事为基础的“金字塔型”培养体系。

      推动有组织全覆盖竞赛育人。围绕信息类赛事目录,“一系一方向、一教研室一目标”,遴选校内教学骨干、企业技术骨干,组建“1+1”导师团队,协同做好竞赛指导工作。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采取社团制管理,专业教师、校外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参与,以研促本、研本联动,形成辐射带动示范效应。近3年,信息类学子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270余项。

    “联合培养”育人才

      深化供需融合。适应和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新增计算机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硕士研究方向,与基础学科学院联合招生,推动跨学科联合培养。

      深化科教融合。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计算中心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交流共享,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培养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深化产教融合。与青岛亿联科技、海容冷链、青软集团等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促进校企融合、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提高培养体系与行业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精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近年来,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3%以上,广泛分布在软件信息、计算机通信、高等教育等行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育人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

      (田艳兵 梁 明 赵景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