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善用“大思政课”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红色引领 思想铸魂
打造思政全域全程育人新体系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等多个维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统筹策划和顶层设计,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慎重谋划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大事业”。
建立思政课程群,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6门必修课,《照金精神概论》《共产党宣言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8门选修课。建设“五微一体”思政课教学体系,使“微平台”“微课堂”“微实践”“微交流”“微视频”有机结合,大力推动“三进”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有效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为了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党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思政工作体系,积极建设“一廊两馆二十站”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红色邮政长廊、校史馆、通信馆、20个党员工作站等校内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党员工作站的基础上,成立“思政驿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员工作站所在的二级党委共建共享,共同参与,共同指导。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宣讲团,通过“师生党员进公寓”志愿活动等形式,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链条和学生成长全过程。
内外联动 六课融合
构建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新机制
建立“六课融合”的课程机制,联合教育部和省级手拉手集体备课平台,同备一堂思政大课,利用虚拟教研室强化教学交流,从课程维度上打通6门思政必修课,发挥联动育人效应。树立社会实践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密切配合的内外联动运行机制,把校内各部门与社会资源对接融合,从空间维度上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全链条。出台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文件,拓宽实践活动经费来源,建立大思政课保障机制,明确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新机制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绩效考核等,从实施维度上渗透到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红色场馆等全场域。
建立大师资机制,从主体维度上把思政实践扩展到校外专家、社会导师、大国工匠、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鼓励专兼职思政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及晋职晋级考评体系,对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步骤给予专业指导和积极引导,对高水平实践项目及指导教师给予公开表彰奖励。
问题导向 虚拟仿真
搭建数智赋能情景育人新平台
大力推动互联网+思政“微电影”实践,积极落实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习领航计划,以微电影为载体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共同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鼓励思政课教师将微电影、微视频制作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教学中指导大学生用微电影、微视频的方式,展现大学生心中理想的思政课,呈现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精彩故事。作品采取情景剧表演、访谈辩论、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创作思政微电影和微视频。作为实践教学作品,拍摄的作品反映了思政课教学中的实体课堂、主题社会实践、生活思政、课程思政等内容。
把教学难点、社会焦点、学生疑点相结合,积极推进虚拟仿真实践情景教学。基于西安邮电大学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构建沉浸式体验式思政情景教学场景。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让思政课在“行走”中扎根中国大地,彰显青春力量。
经过多年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学校形成“红色领航、多维协同、合力育人”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有效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主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的结合、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结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袁文伟 李 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