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理论、开展实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坚定理想、完善三观、健全心理的重要节点。扎实开展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两个重要抓手,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又能更全面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围绕“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互动融通,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也强调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开辟“思政+心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多措并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明确思政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意义
夯实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
思政与心理育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院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思政与心理教育的重要地位,全面发挥思政与心理教育的育人效能,明确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必要性,以正确的思路与目标夯实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院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效夯实立场高远、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召开年度战略发展研讨会,邀请企事业单位、学会、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学院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议,进一步健全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各条线的工作职责,将工作落实落细,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及时召开新学期学生工作会议,对学工办队伍提出落实好“首问负责制”、健全“及时响应机制”的要求,强调主动担当作为,全面落实思政育人、心理育人等各项工作。
完善思政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教学体系
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力度
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推进思政与心理育人的重要工具,学院立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思政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教学体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院每年定期开展新生心理测试培训暨心理知识普及会,针对不同群体新生开展心理访谈、单独或群体性心理健康辅导,帮助新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以信仰公开课、素养公开课、新思想公开课等为抓手,扎实开展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的思政教育,明确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坚定迎接挑战的决心与信心。开展青马工程优秀校友交流会,用优秀校友的奋斗经历鼓励学弟学妹们坚定初心,积极读书积累知识,拓宽未来的发展路径。开展“走幸福路”校外学习实践活动,以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通过参观融媒体中心、走访红色景点、心理团队游戏等方式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建设思政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文化
营造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心理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学院着力建设思政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校园文化,营造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优秀校园环境。
学院积极举办“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健康的身心状况投入学习。举办以“感谢有你,温暖同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漫画大赛,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有效提高心理素质。开展“心灵镜头,定格美好”心理摄影比赛,引导学生用镜头记录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升对自我的认同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开展“看见心灵美丽,展望美好人生”心理电影观影活动,带领学生们放松身心,营造了关注自身及身边同学心理健康的氛围。开展“拒绝焦虑,保持快乐”交换心理盲盒活动,让学生们说出内心的烦恼,共同克服困难。
打造思政与心理教育同向而行的队伍
发挥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合力
思政与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而有力的育人队伍,为了进一步推动思政与心理教育的同向而行,学院着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育人队伍,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及心理委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学院组织开展新教师授课试讲活动,从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及教学技巧等方面向年轻教师提出优化建议,着力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构建“三全育人”发展新格局,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组织辅导员参加“辅导员职业发展”专题沙龙活动,激发辅导员在育人实践中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辅导员在专家的指引下创新学生工作路径和方法,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院以常规培训加专题培训的方式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学生管理等不同类别的专项培训,提升辅导员开展思政与心理教育的能力。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充分激发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力量,不定期召开心理委员培训会、心理委员座谈会等,帮助心理委员们更深刻地认识工作内容和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职责使命,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对上课异常或旷课较多的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注重学生专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不忘开展思想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着力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扎实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作者:吴晶晶 潘启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