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保护研讨会的召开,将有关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填补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保护与发展的理论空白,给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案。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多年来致力于“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为中国“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
挖掘本土特色 加强文化研讨
舞蹈是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传统舞蹈艺术源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传统舞蹈艺术,要深入研究本土特色,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措施。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及丰富的科研资源,结合本土特色,不断加强“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研讨。多年来,学院研究团队立足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拓展了对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价值及保护策略的相关研究。《从傩祭至傩戏之民俗舞蹈文化》《探索神秘的京族巫术舞蹈——“问天答灯”》以及专著“高校舞蹈艺术交流与传播研究”等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学院进一步推动传统舞蹈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研助力。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开展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主题讲座及学术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为师生解析传承“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众多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提升对“非遗”传统舞蹈艺术的关注,深入探讨“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学院通过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多渠道推动文化研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相关教学工作。
凝聚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交流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始终秉持“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校训,坚持不懈地推动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取得前进的动力,促进传统舞蹈艺术文化进一步发展。传统舞蹈艺术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历史变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高度重视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承工作,积极主动开展文化交流,让传统艺术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学院舞蹈系主任李飞锐被东南亚多个国家的高校聘为“客座教授”,3年来不断向东南亚国家展示“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魅力。学院还受邀在马来西亚大学马来研究学院文化开幕节上进行传统舞蹈艺术表演,受邀参演第四届中国—东盟视听周开幕式晚会、澳门同乡联谊社团文艺晚会。一次次的舞蹈文化交流和演出,让中国“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在国内外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有利于凝聚文化自信,坚定年轻学子传承“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创设文化氛围 激发学习热情
作为育人主阵地,高校开展“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建立浓厚的舞蹈学习氛围,在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浓厚的“非遗”传统舞蹈艺术学习氛围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坚定做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决心和信念。广西地理位置独特、多民族交融,形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文化。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举办多届舞蹈比赛、舞蹈音乐节,对获奖学生给予奖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教学中,学院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还积极鼓励教师学习传统舞蹈,由校工会牵头组织,教职工在舞蹈系教授张琛琛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每周一次的民族舞蹈培训班,促进了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承。学校还邀请艺术家、优秀学生代表,以传承“非遗”的经历鼓舞学生,成长为“非遗”的传承者和坚定守护者。学院邀请舞蹈艺术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师生讲述扎根舞蹈艺术,身体力行推动传统舞蹈艺术走向世界的经历。学生在“非遗”传统舞蹈艺术魅力的感染下,立志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让“非遗”传统舞蹈焕发新的光彩。
创新表现形式 展现独特魅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展现“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魅力。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积极组织音乐舞蹈节和舞蹈专场晚会,结合独具特色的瑶族音乐文化、传统乐器铜鼓、传统民族服装等元素,配合舞蹈演出共同营造传统民俗意蕴,呈现独具特色的“非遗”传统舞蹈艺术表演。“觅迹·向阳”“逸舞”“释·然”等专场民族特色“非遗”舞蹈艺术文化演出,在音乐、舞蹈与乐器的巧妙配合下,给学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听觉和视觉盛宴,让学生在震撼中感受“非遗”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魅力。学院还积极扩展舞蹈艺术呈现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社团云微课”及线上教学直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播效率。学院积极举办民族传统文体联欢活动,各民族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展示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曲、舞蹈以及手工艺品。学院多措并举,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传统“非遗”舞蹈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收获了良好的成效。
(作者:李飞锐)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