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2日 星期五

    转变:外乡大学生变身“村里娃”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塘南村西部计划志愿者 赵淑艳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2日 07版)

      【一线讲述】

      2022年盛夏,学校召开了关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宣讲会,不少同学积极报名,这让从宁夏考出来的我难耐内心“躁动”。回去建设家乡!很快,我如愿以偿。

      带着满腔豪情到了村上,才发现现实比理想“骨感”得多。第一次入户摸排时,我拿着入户调查表,一板一眼询问老乡情况,压根没几个人搭理我;后来,跟着村干部入户,我全程支着耳朵听却不敢讲,感觉自己是那样“格格不入”……

      同时,我发现,村书记撒彦存每次入户,总要先跟村民聊半天:娃娃学习咋样、牛羊饲料够不够……起初,我不理解,每天入户摸排几十家,工作量这么大,咋还有时间闲聊?作为我的帮带导师,撒书记话语谆谆:家长里短连着村情民意,跟村民打交道,就得学会拉家常。于是,我尝试用方言和村民聊天,村民很快跟我热络起来,工作推进越来越顺利。

      作为村里的村振兴专干和青年服务工作者,我的工作任务很重。记得有一次登记录入村民收入表,忙乱中填错了信息,幸亏上报前被网格员及时发现。自责内疚加上忙碌焦虑,我偷偷抹起了眼泪。驻村书记看见了,走过来宽慰我,还建议我“理清工作思路,找到解题之法”。我试着制定了工作计划安排表,腾出时间梳理内容方法、总结经验不足,工作效率渐渐提升了。

      变化的不只是工作方法,还有我和乡亲们的感情。在乡亲们眼里,我已经从那个“外来的大学生”变成了“咱塘南村的娃”。志愿服务期满后,我打算继续扎根,在广阔田野收获成长、施展才华。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慧、万玛加、王雯静、龙军、禹爱华、李晓东、周洪双、陈冠合、吕慎、张国圣、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成蓉、杨云杰、丰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