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崭新课题,迅速成为学界和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专业学科传递价值观,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时代性命题。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从日语教学现状出发,加强对日语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出思政视角下日语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突出思政元素 转变育人理念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盛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对日语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韶关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关注语言技能传授的同时,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同样重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顶层设计,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课程目标也更关注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政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加以优化更新,深挖教材本身的思政元素,拓展课程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在此基础上,韶关学院不断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机制从注重学生“才能”的发展,到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学院鼓励教师以过程性评价配合结果性评价,一方面考核学生日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考量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情况,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韶关学院着力加强教师对日语课程思政的认识,创新教学改革路径,更好地实现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21年4月,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邀请专业人士来院进行“课程思政”专题系列讲座,从宏观层面、理论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外语课程思政设计,为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了思路。
多措并举 创新日语教学
2022年6月,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多维素质能力培育培养工作,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召开大学生多维素质能力培育培养工程推进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韶关学院在课程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韶关红色文化基因等思政教育元素,拓展日语专业课程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在融入方式上,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探索日语专业课程内容自身的特征和规律,运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多种融合手段,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
日语教师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育人的成效,教师要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知,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建构适应课程思政改革的知识体系、合适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韶关学院借助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同传翻译实训室、日本文化体验室等实践平台,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大数据、语料库大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组织日语教师学习数字化教育技术,运用科技辅助教学,改变传统专业教学中内容陈旧落后、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让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提升学生等学习主动性与获得感。
改革教学观念 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韶关学院日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日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适合对外交流、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学院在实施日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要求完成语言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思政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学院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并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中融入德育元素,在考核层面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政教学效果持续记录、评价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教学方法的适时调整,使考核过程立体化、动态化、全面化。专业教学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2021年7月,外国语学院全体学生党员赴韶关市博物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暨“知史爱党守初心 弘扬传统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感受韶关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学院在日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多元文化内容,提升课程趣味性,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韶关学院日语专业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育人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充分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院在教学中注重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