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人才聚,国势兴。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高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质量,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储能和提能。
创新基础研究学科人才发现机制。积极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探索基础研究学科英才超常规早期发现机制、选拔机制和培育机制。同时也要建立专门的通道和机制,鼓励和支持其他专业、学科的人才融入基础研究领域,使基础研究学科人才发现机制更加多元化。
强化基础研究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着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培育一批具有跨学科的、深度融合的硕博士研究生,同时建立专业有机衔接、技能梯次递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科研人员的灵活考核、动态分流与退出机制。
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研究学科知识体系。要系统化、递进式规划基础研究学科教材课程、通用知识、专业技能、科研创作与应用实践,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基础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办特色学院、分校或研究院。
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打造吸引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强磁场”。唯如此,才能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源源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建设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搭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多元化培养平台。打造基础研究基地联盟,整合国家科研院所、高校优质专业资源,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拔尖人才培养资源供应链系统。加快建设卓越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为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和涌现塑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建立完善科创青年人才战略储备库。着重以博士后流动站为平台、博士后基金为支撑,吸引高素质博士后从事基础研究;建立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科创实习基地,为挖掘其科创潜力创造机会;通过共建产学研研究基地,委托定向以及在职培训实现联合培养。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发现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大力培养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打造安坐“冷板凳”的环境
推进基础研究,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要全力打造“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宽松环境,让基础研究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
基础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一般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基础研究人才评价工作应该完善学科差异化和长周期支持的评价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避免简单依据市场估值和具体效用价值评价基础创新人才,探索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发掘基础创新人才的各类过程信息,抓好“过程评价”。
提高基础研究人才激励强度。确保收入水平,着力完善工资制度、奖励制度、住房制度、福利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工资和多种绩效激励”的多元收入体系,形成对人才的长周期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化长周期激励作用,除基础研究人才基本收入外,还应在企业中通过科研人员持股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通过“揭榜挂帅”等制度,激发基础研究人才活力。不断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基础研究人才摒弃浮躁、潜心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难度大,只有鼓励基础研究人才持之以恒、持续攻关,强化人才向心力与创新力,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才能让科技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作者:任晓刚,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