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6日 星期六

    银川平原:人鸟和谐的乐园

    作者: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6日 09版)

        市民在银川市海宝公园观赏候鸟。新华社发

      【自然笔记】

      万木萧疏、树叶飘零的季节,暴露出银川平原的一个小秘密。

      行走在银川市区及其周边的引黄灌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筑在各种树木上的鸟巢特别多,有的地方甚至多得超出人们的想象。这在入冬到开春的时候尤其明显:当树木枝繁叶茂时,这些鸟巢大多被隐藏起来,而在草木尚未返青、枝条尚未展叶时,只要一抬头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鸟的“家”与自己的家如此接近,可以称得上“毗邻而居”!两个“家”,不仅有相距十几米、几米的,还有“零距离”接触的——有些鸟把“家”安在居民院内的大树上,还有些则干脆在居民的屋檐下筑巢。

      位于银川市解放西街的一座大院内,有一片浓密的树林,中间的通道将林子分为两半。经过园林工人的精心呵护,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身在其中的人们感到惬意不说,就连鸟类也相中了那块“风水宝地”,争先恐后地在此安顿下来。于是,那些并不算高大的树木上,在不知不觉中平添了一些鸟巢。至于公园里、街道上的树木,被鸟看中的也不少。结果,凡是生长茂盛、距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树木,自然而然地成为鸟儿们“居家过日子”的理想之地,一棵树上筑两三个巢也不少见。就连一棵位于单位大院门口的树,也成为鸟类筑巢的地方。成百上千的车辆和人员从门口进进出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然互不打扰,相安无事。

      有人说,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看来,这个道理,不仅人知晓,鸟类也心知肚明。在闹市“安家”却没有受到骚扰,就是个明证。

      这种人与鸟共寓一处却和谐友好的景象,在银川城内随处可见,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的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也不稀奇。靠着母亲河的滋养,银川平原形成了辽阔的引黄灌区,境内湖泊、河流、沼泽、库塘沟渠等类型的湿地争奇斗艳,它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各种鸟儿的栖息地,就连南北迁徙的鸟类也频频驻足于此,补充能量,养精蓄锐。

      红寺堡位于银川平原南端,与吴忠市利通区接壤。由于地势高,这里曾是千古荒原,境内既没有一亩农田,也没有一株树木,自然没有任何鸟类光顾。不过,自从得到母亲河的滋润并被开辟成移民开发新灌区后,整个荒原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随处可见绿意的美丽新家园。除了有组织的生态移民外,还有不少人自愿前往那里安家落户。就在人类创建新家园的时候,灵敏的鸟类也陆续向那里聚集。结果,人与鸟又在红寺堡共同描绘了一幅秋毫无犯、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说宁夏人对鸟类秋毫无犯,基本符合事实;但要说鸟类对宁夏人也秋毫无犯,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首先,鸟类不太“讲究卫生”,即使生活在首府银川,在人人讲卫生的环境下,它们也是“随地大小便”,街道旁、树荫下、楼宇间,到处都有它们“不讲卫生”的铁证。只是,这里的人们选择了原谅它们,不但不责怪,环卫工人还会不声不响地为它们“善后”——随时清理干净,第二天依然如故,不过却没人“处罚”它们。

      关于鸟类,还有一点让一些人“颇有微词”,那就是没有“环保意识”,不停地在居民区制造“噪声污染”。几十只乃至上百只麻雀集中在一两棵大树上,每天清晨召开“家庭会议”,七嘴八舌地吵个不停,惊扰了许多人的美梦——即使这样,人们也只是发几句牢骚罢了。在“喜鹊之乡”银川,成群结队的喜鹊天天到居民的窗前来“报喜”,虽说所报的都是一个腔调、一个内容,从来没有变化,但类似的“呱噪”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反感——银川人知道,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即使有点“小错”也属“无心之过”,更何况它们又是如此生动可爱呢?

      可能与宁夏人对鸟类的友好和宽容有关,近年来到宁夏特别是引黄灌区定居、做客的鸟类均有所增加,总数已经超过500种,其中仅喜鹊每平方公里就达到7只左右。

      人的世界,是否也能成为鸟的乐园?生活在银川平原上的人们,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者:庄电一,系光明日报社原高级记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