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广州东北端,屹立着一座现代化新城。这里,龙头企业、科创企业加速集聚,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园区错落铺展,各大实验室、研发平台竞相超赶。它就是中新广州知识城。
2008年,中国广东省与新加坡提出共同打造知识城项目的构想。2010年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被赋予引领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使命。如今,中新广州知识城实有注册市场主体数超2.45万家,注册资本近6248亿元。其发展速度之快、创新能力之强、产业集聚度之高,着实令人惊叹。
中新广州知识城以发展知识经济为主线,会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生态。日前,记者走进中新广州知识城,探寻其一路走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密码。
产业链:聚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能量,决定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分量。锚定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知识城加速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这里插上了腾飞万里的翅膀。
近日,全球制药巨头瑞士龙沙集团在位于知识城的龙沙生物技术工厂里举办建企125周年庆典。2021年5月投入运营的龙沙生物技术工厂,2022年产值便已达数亿元。
同样活力迸发的,是从拿地到投产仅用18个月的康方生物。目前,康方生物开发了超过30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候选药物,包括6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成为我国在研管线最丰富的创新抗体药物研发企业之一。
目前知识城正在推进产能达60万升、规模亚洲第一的大分子生物制药基地建设,打造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康方生物开坦尼、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百泽安)等为代表,一批世界级创新药正在知识城加速落地生产、出海上市,抢占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制高点。
集成电路产业也是知识城发展的一个重点。这里,落户了广东省目前唯一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商粤芯半导体。在仅用18个月实现量产后,粤芯半导体全面启动三期建设,并牵引带动兴森快捷、深南电路等上下游80多家企业到知识城集聚发展,预计2035年总产值超3000亿元。
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知识城联合百度Apollo启动运营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落地中国最大规模的智能网联应用;创造了从全面动工到首车下线仅10个月纪录的小鹏汽车智造基地已正式投产,预计年产能可达12万辆。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赋予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
广州市黄埔区委副书记陈智勇表示,《规划》实施以来,知识城紧紧锚定知识密集型产业前沿,大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推动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知识创造新高地”跑出发展加速度。
人才链:建成“国际人才自由港”
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温明星看来,加入中新广州知识城是一个明智决定,因为在这里他只需安心创业。
一年前,他来到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工作,如今,他所在项目组研发的智能感知设备已在智慧机场应用中引人瞩目——该设备借助多元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云平台技术,实现了对机坪牵引作业的全方位感知,能够有效提高飞机牵引作业任务的安全性和效率。
温明星介绍,目前项目组已成功授权多项相关技术专利,并实现一定额度的技术服务收入,“知识城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尊重”。
同样被知识城的创业环境、人才政策所吸引的,还有新果农业科技总裁、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分子学博士鲍晟杰。今年3月,他慕名来到知识城,目标是用小种子撬动大市场。
鲍晟杰表示,“我们致力于种苗研发,凭借全球首创技术突破草莓对低温生长环境的要求以实现反季节种植,目标是让群众在夏季吃上优质草莓”。
“把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集成在一块、联动在一起、协同在一起,这是知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路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表示。
作为全国唯一获国务院批复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知识城推出20项知识产权改革首创清单,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氛围不断完善、日益浓厚。目前,知识城专利申请、授权及PCT国际申请等创新指标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同时,知识城在聚才政策上精准发力,出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等揽才政策,在广东省首创10亿元人才引导基金,开设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依托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人才自由港等人才服务平台,全球高端知识型人才不断向知识城会聚,超过100名战略科学家、1300名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安家落户。
创新链:攻克核心难题,聚力转型升级
走进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科技创新高地——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科技感与“国际范”扑面而来。这里,来自中国、新加坡两国的教授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共同为行业难题提供更优质的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累计引进产业化项目70余项,累计申请专利超150件,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近500名。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理事、院长朱敏表示,研究院逐步形成了长期、中期、短期三种发展模式,力争在行业领域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9年落户知识城的广州博依特科技坚持自主创新。“造纸、玻璃、水泥等传统流程型制造业能耗很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们所做的,就是以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这类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模式变革。”广州博依特科技CEO李继庚说。
2018年11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开通,成为全国五个顶级节点之一。目前已接入二级节点38个,接入企业节点10940家,覆盖了26个行业,支撑着整个华南地区的工业互联网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广州运营中心品牌市场负责人王宇鹏表示,以知识城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标识应用体系将助推工业互联网整体发展,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查询与共享,提升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知识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高加速试验台投入使用,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开辟氮化镓、碳化硅芯片研发新赛道,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科学中心拔地而起,41个科研平台、60个重点实验室正在纳米、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知识经济赋能一座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为新时代知识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唐一歌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