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5月1日电(本报记者刘茜、陈建强)京津冀DNA存储前沿研讨会日前在津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元英进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欧阳颀共同担任会议主席。会议涵盖DNA存储研究领域的政府、产业、学术、投资各界,共同探讨我国DNA信息存储技术的最新进展、发展未来、产业应用和投资策略,推动我国DNA信息存储技术向产业化进军。
当前全球数字信息爆炸式增长,对数据存储带来极大的挑战。DNA信息存储技术是将数字信息存储在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中,由于其高存储密度与低能耗保存等优点,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存储技术,是应对数据存储增长挑战的新机遇。DNA信息存储是典型的交叉科学前沿,是一项着眼于未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储技术,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DNA存储作为前沿技术要加快布局。
本次研讨会共有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14个,主题涉及DNA信息存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以及产业化尝试,覆盖多条DNA信息存储的技术路线。同时,研讨会还安排了两场圆桌会议,深入讨论技术和装备发展在DNA存储产业形成中的推动作用和当前的不足。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天津大学在DNA信息存储领域进行了较早的方向布局,已经在DNA信息的“硬盘存储模式”“光盘存储模式”取得了技术突破。2022年,天津大学进一步利用DNA信息存储技术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将10幅精选敦煌壁画存入DNA中,结合DNA存储创新算法,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超过千年、在9.4℃下可保存2万年。天津大学还承担了DNA信息存储相关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科研任务。DNA信息存储是合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典范。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合成生物研究的高校之一,2006年开始合成生物学研究,在2007年组织中国首次“合成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和“合成生物学的Teach the teachers国际研讨会”,2012年,开设《基因组设计与合成》课程,2014年,设立合成生物学硕士、博士点,2017年,开始“合成生物学”本科招生,2022年,合成生物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前沿研究院、天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天津大学教育部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联合承办,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天津大学浙江校友会校友之家等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