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2日 星期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需准确把握高校劳动教育四大特征

    作者:卢晓中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2日 05版)

      【专家视点】

      劳动教育是我党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与外延也有新的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各自特色实际上涉及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现代化的共同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主张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尊重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鲜明体现中国特色。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新征程中需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下面从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时代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探求当代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认识。

      第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性特征。

      如果说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劳动知识的习得、劳动习惯的养成,且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那么高校劳动教育则注重培养大学生将来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有了更多脑力劳动的成分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关注。这也决定了劳动教育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和活动,使劳动教育逐级深化、迭代提升。这是对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尊重与遵循。对于高校而言,除了要做好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纵向衔接外,由于当代社会劳动形态包含了更多的脑力劳动,尤其是伴随着经济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兴劳动形态正不断涌现,高校劳动教育应密切关注劳动形态和业态的演变,与时俱进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彰显出应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否则,劳动教育就可能被学生认为是与他们的未来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活动而难获认同,并可能会因这种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缺失而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第二,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智能时代性特征。

      不论是过往还是今天,劳动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着眼于培养人。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则具有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这便意味着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传统,需要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在当今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面对劳动新形态、发挥新优势:一是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劳动呈现出创造性劳动、智能性劳动等新形态,高校劳动教育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要更关注创造性劳动和智能性劳动。二是劳动教育的过程性特征有助于弥补智能条件下因教育的过程性不足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缺陷,从而彰显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

      第三,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功能综合性特征。

      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等劳动态度、劳动情感,而且要与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联系起来,把立德树人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之中。同时,劳动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技能,解决他们所学书本知识难以运用于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如果说过往我们更强调劳动教育在育德上的重要价值与功能,那么今天,就应更注重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与功能。这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升华和功能拓展。

      第四,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特征。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旨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比如,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德智体美劳全面、高质量发展,包括五育诸方面高质量发展和“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要义所在。因此,论及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能脱离“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也意味着仅有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也难以称得上劳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劳动教育不等于劳动教育课程,除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和活动也需要结合学科、专业及活动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尤其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内容。

      以往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或就业技能的训练,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这与新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三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格格不入。劳动教育恰恰与“三型”人才的培养关系密切,尤其是人才培养适当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它所着力解决的不仅仅是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而是更注重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功能。如,作为人才培养重要方式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是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培养“三型”人才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针对劳动的新形态、新业态,通过建立各方有效相“融”机制,可以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进而切实转化和落实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劳动教育与实践性课程及活动关系密切,比如,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创”教育课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都可以渗入劳动教育的元素,或成为劳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实践性课程和活动往往归口到高校不同的职能部门设计、组织和实施,而各职能部门的期许目标或价值取向又较为多样,因此,如何更好地促使这些实践性课程和活动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价值整合、功能互补和相互衔接,是一个非常必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值得提及的是,当前要注意纠正高校劳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误区,诸如多劳动少教育甚至无教育的问题。要坚守劳动教育的教育立场和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促使劳动的价值观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高度统一,把对劳动价值的认知上升为对劳动教育的集体认同,着力寻求劳动与学生自身成长的一致性,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卢晓中,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