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2日 星期六

    规律运动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 励建安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2日 07版)

      【听医者讲述】 

      我今年71岁,很多微信好友感叹:励建安的运动步数高得很,每天一两万步是常态,怎么做到的?

      事实上,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我以前都在教别人怎么运动,自己却不太运动。在2013年到2015年间,我每年都会得一次严重的病毒感染,而且还出现高血脂、脂肪肝、骨质疏松等问题,自己都感觉到身体素质在下降。作为医生,本该是人们健康的守护神,结果自己都不健康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位经常跑马拉松的好朋友送了我一双跑鞋,于是在好友的鼓励下,我决定通过运动改善体质。此后,我开始跑步,并切身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各种好处。

      虽然医生的工作非常忙,加班是常态,“太累了”“没时间”是很多医生不运动的常用理由。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把时间往前调一下就可以了。每天提前起床一小时,就能慢跑5公里甚至10公里。我每周跑三、四次,每次跑5到10公里,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体质就大有变化。

      2016年9月,我在一次晨跑时扭伤了右脚,第五跖骨基底部发生骨折。传统观念都认为,伤筋动骨一百天,但真的有必要这样吗?我突发奇想,决心以自己为试验对象,研究骨折后尽早运动是否对康复有利。骨折后的第5天,我在无拐杖的情况下步行半小时,走了近6000步;骨折后的第11天,我尝试慢跑了3公里;骨折后第70天,在南京跑完“半马”;骨折后第80天,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全马”。此时,我骨折的脚已基本康复。我用自身经历证明了,骨折后的早期活动有利于康复。

      当然,这个“骨折后的运动试验”,还需要更多更严谨的研究验证,我只是一个“吃螃蟹”的人。希望借此激发骨科医生的研究热情。

      2017年,我参加了7个“半马”、2个“全马”。2018年,我跑完14个“全马”、9个“半马”。当时很多人质疑,认为我这是过量运动。那到底什么是适量运动呢?一直以来,跑步被认为是关节损耗运动,很多观点都认为中老年人应尽量不跑步。以前我也认同这种观点,但通过坚持长跑后,我对此类观点开始存疑,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我想亲身实践一下,跑步究竟好不好,如何跑步才是对的。

      随后,我逐渐加大试验强度,从2019年3月14日开始,尝试每周跑一次“全马”。我想研究一下,这样的运动量,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影响。事实证明,坚持不懈地跑步,让我体重减轻了十几公斤,脂肪肝一去不复返,骨质疏松消失不见,血脂数值也恢复正常。3年来,我没有生过一次病。由此也说明人的运动潜能是非常大的,我们往往过高估计了运动风险,而忽视了适当合理增加运动量对于整体健康状况更为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也并非鼓励人人都去周周“跑马”,一定要牢记因人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只要身体能承受,没有不良反应,就没问题。

      我高度重视无伤健康跑步,只有无伤健康,才能把跑步这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长久保持下去。要做到无伤健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循序渐进,让自己的能力和跑步匹配,在能力逐步增长的情况下,再逐步增加跑量,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过量跑步导致的伤痛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有伤痛不可怕,要积极应对,找到原因,休息、治疗,康复后再提高,就能很快从伤痛中走出来。

      作为医者,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健,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在我的带动下,“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跑团”日渐活跃,“今天谁又占领了微信运动封面”是跑团成员最爱讨论的话题。如今,医师跑团越来越壮大,全国各地都有医师跑者开始加入。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从业50年,我越来越意识到主动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规律运动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有一万条理由不运动,但是只要有一个理由,就必须要运动,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本报记者田雅婷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