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9日 星期三

    给“高加林们”美好未来

    ——评电视剧《人生之路》

    作者:杜梁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9日 15版)

      近日,由上海出品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热播。该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以高加林、刘巧珍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投身时代洪流、发扬拼搏精神,从陕北走向上海的故事,生动阐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生活在陕北的青年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努力奋发图强,历经世事变迁和命运接二连三的考验后,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该剧再度选择以“高加林难题”作为叙事起点,通过为主人公续写人生全传的方式进行经典重构,立足中国语境回应时代之问。

      该剧让新一代观众在“高加林们”的人生抉择中照见当下的困惑,见证那个时代有梦想的年轻人是如何不甘于命运,又是如何与命运对抗的。但经典重构的难点在于,新作既要充分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也要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改编。《人生之路》的创作摒弃了相对保守的经典复刻方式,以小说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创作方式为叙事基调,延长了故事时间线。剧集前半段讲述了高加林在人生坎坷与崇高理想这一对反作用力的拉扯下,屡次从黄土地抽离自身,又无奈返回原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由于当地经济开发速度相对较慢,难以给青年群体提供多样且充足的成长路径,也是因为高家村内部相互牵绊的人际交互方式,使他负载起颇为沉重的社会关系。高加林高考录取后被村支书之子高双星冒名顶替,与巧珍的爱情成为村里流传的风言风语,凡此种种,都是他试图突破的人生桎梏。但高加林始终未曾放弃奋斗之路,立志在广阔天地中追寻人生理想。剧集后半段为高加林的困惑做出了符合时代语境的回复,他凭着不懈奋斗在上海找到出路,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实现人生巨变,完成了从普通文学爱好者到文学编辑的成长之路。他在事业成功之后反哺家乡,使得个体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越发明确地呈现为一种正向合力。曾经的“高加林难题”,此刻终于转变为“高加林答案”,即能够指引青年群体人生之路的父辈经验。

      四十余年前,原著作者因无法破开时代迷雾探察未来巨变,只能为高加林留下开放式结局。如今,电视剧《人生之路》立足当下重新审视父辈的人生疑虑,用已知经验回应高加林难题,推导出符合时代必然性的答案。经典重述,并不意味着对原作不加修饰的复刻与再现,而是要基于时代语境,对原著中备受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做出新的解读。

      该剧选择上海,不仅为高加林的人生巨变提供了合理环境,也为经典作品的时代性赋能。上海的城市巨变,提供了解答“高加林难题”须着重考量的基础系数。受此关键系数影响,青年们的人生之路总体呈现为不断上扬的状态。《人生之路》中,来到上海的巧珍将个体发展视作新的人生动力,通过自我奋斗和良好机遇成为时代弄潮儿,最终与高加林寻找到精神共鸣。刘巧珍、高双星、马栓等角色既是高家林的时代同路人,也形成了他人生选择的多种镜像。

      电视剧为“高加林们”提供的出路,带有一定浪漫色彩与理想气息。但这种人生巨变的可能性,恰恰是他们对时代的期许和希望。该剧还设计了高加林高考名额被顶替的故事线,对他被窃取的人生进行纠偏。高双星坦白真相后,从事过多种体力劳动,最终选择考取教师资格回到陕北故乡教书。重返人生原点,高双星将在故乡继续破解“高加林难题”。虽然他们俩的人生如同时代镜像的正负片,但不懈奋斗是他们血脉中共同的文化基因。小说《人生》最后一章的“并非结局”四字,指明高加林的未来仍有多种可能,而高双星的人生选择,也为电视剧《人生之路》添上“并非结局”的注脚。

      充满理想气息的经典重述方式,不但能够令观众理解过往,汲取父辈经验和人生力量,也能够令原著作品获得新的时代魅力,为大众迎接未来指引方向。这也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艺创作需要具备的人文胸怀和现代视野。

      (作者:杜梁,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