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

    作者:王雨辰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7日 15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内涵,怎样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系,是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伴随着人们对工业文明发展的生态后果的反思和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起,形成了以普遍联系、整体论、有机论的生态哲学思维研究“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此过程中,西方生态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态文明理论。其共同点是反对近代主客二分的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还原论和分析论的研究方法,强调人类与自然构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生态共同体,强调应当秉承整体论、有机论的研究方法来看待和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看作是实现生态系统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其不同点在于西方生态哲学割裂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关系,反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个体主义的知识论哲学范式,主张一种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整体主义的生态哲学范式,主张树立和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世界观,生命具有内在价值的伦理观和重视直觉、综合、整体主义的生态方法论,认为自然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具有内在价值的有机整体,坚持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共同体的思想,并由此形成抽象伦理话语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其特点是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不考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即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要求树立“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发达国家贫困人口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拒斥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理解为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把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贯彻到底,实现了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提出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的生态共同体思想。一方面强调自然向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必须依赖自然、受自然规律制约,另一方面强调人类能够在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律,二者由此形成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并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入手,探讨生态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提出了通过“两个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和人类与自身的和解,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对西方生态哲学思潮全面超越的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作是必须坚持和遵循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忽视发达国家贫困人口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脱离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抽象地谈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做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种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概念来表达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提出了以环境正义价值取向为基础,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克服了西方生态治理观的缺陷,提出了制定严格的环境制度和树立珍爱自然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克服了西方生态思潮忽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的缺陷,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张,彰显了人民情怀与人类情怀的有机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容,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由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制度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技术的现代化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并必然体现为个人维度的生活方式绿色化、社会维度的生产方式生态化、国家维度的生态文明制度化等方面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上述方面既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中缺一不可的内容,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离开了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就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离开了科学技术创新和生态化,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就必然落空。上述路径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应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系统思维、强化体系作战,找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最佳现实途径,从而把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把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建构美丽清洁的世界有机统一起来。

      (作者:王雨辰,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