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星期一

    祖孙三代种粮忙

    讲述人: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白吟浪村种粮大户 杨国安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07版)

      【一线讲述】 

      这几年,得益于国家试点项目的实施,全村5000余亩水稻田基本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60后种粮人做了半辈子的“硬件升级梦”——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终于成了现实。加上一批像我儿子一样的90后新农人,为农业生产植入高性能“软件”,让我们种粮的底气更足了。

      1996年,从部队退役后,我被安排到地方粮食部门工作。2005年,国家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主动要求下岗,子承父业,回村种田。两年后,我和父亲流转100余亩水田,成立了村里第一家合作社,开展专业水稻种植。凭借长期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科学的种植管护,不到三年,合作社获得超过10万元的纯利润,周边农户都看到了种粮的好前景,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为了带动更多种粮人走上致富路,2012年,我和父亲将合作社流转面积增加到1200余亩,打算靠着大面积经营做大做强合作社。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流转户田块面积小且零散、田埂路面泥泞、沟渠灌溉不集中,合作社做大后,效益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好,仅能维持收支平衡。

      2017年,农校毕业的儿子成了我的新“合伙人”。不久,镇村干部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村里入选2020年第一批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

      试点建设需要集中连片开展耕地田块合并、平整、改造,有的农户不乐意,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于是,镇村组建了调解队,我和儿子主动加入其中,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年长且无劳动力的农户,田地可优价流转给合作社或者交由合作社托管,年底的粮食收成可买卖或自留;有一定劳动力的农户,可以优先到合作社务工,每月赚取3000元以上工资;年轻农户,可以技术入股合作社或自己流转土地种粮,合作社将毫无保留予以扶持。

      有了多项选择,农户的顾虑渐渐消除了。2020年,项目如期开工,并于2021年春耕时节完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水稻施肥管护、用水灌溉、机耕运输等环节全面提档升级,种粮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大家拍手称赞:高标准农田真是“高”。目前,合作社流转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带动周边5000余农户投入水稻种植相关产业,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

      如今,党的惠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农村“软硬件”设施不断提质升级,村里新农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种粮人有决心更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龙军、禹爱华、赵嘉伟、王建宏、张文攀、高建进、苏雁、李晓东、周洪双、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汤革新、杨云杰、邱春静、顾爱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