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区位优势,深耕“两山”理念,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以“两山”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抓手,将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两山”理念育人品牌,构建了“四融入一支撑”思政课教学模式,即内容融入、方法融入、主体融入、载体融入和“互联网+”等为支撑,将“两山”理念与各门思政理论课程有机融合,实现“两山”理念进课堂、进实践、进头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迪学生,以鲜活的社会实践感染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找准融入点 实现内容融入
学院通过深入钻研教材,紧密联系地方践行“两山”理念的实际,吸纳“两山”理念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实整合教学内容,找准融入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出发,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环境正义与生态美学的有机统一,阐释“两山”理念哲学意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从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行动,走向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出发,阐释当代大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与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点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出发,阐释“两山”理念发展历程与现实意义。
多元载体协同参与 实现载体融入
学院以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为依托,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等课程平台;以“两山”理念研究院为依托,获批浙江省高校智库;同时获批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浙江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修基地、浙江省首个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等平台。通过多元平台,学院实现了立体化的教学研究、社会实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隔,寓“两山”理念教育于学校课堂、基层社区、乡间地头,贯通一、二、三课堂,通过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形式,建构国、省、市、校四级联动的产学教研互动大平台,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构建育人共同体 实现主体融入
学院以开放共生的育人理念打造育人共同体。一是打造课程建设共同体,团队内部实行分工协作制度,明确分工与职责,在课程建设周期内可以轮流授课。课程负责人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制定《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团队召开专题教学会议研讨课程建设。二是打造校地协作育人共同体,与安吉余村、鲁家村、湖州龙山街道等10余家单位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两山”理念教学与宣讲活动,充分利用浙江省首个马克思主义讲习所,打造“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扩大到社会实践的时空场域,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堂”的育人新模式。三是构建校校育人模式,加强省内高校的横向联系,与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两山”理念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措并举 实现方法融入
学院组织教学研讨,确定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开展专题式教学、体验式现场教学、校内外调研、参观考察、微电影、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开设《“两山”理念面对面》通识课程,由“两山”理念学术研究骨干进行专题教学;邀请改革先锋、“两山”理念的践行者、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进校为1000余名师生畅谈湖州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举办“践行‘两山’理念宣传余村经验”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组建大学生“两山”理念宣讲团,团队成员组织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1000余份,绘画作品60余幅,完成舞蹈、歌曲创作、微电影、配音等作品20余个,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院以讲座形式将“两山”理念研究成果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概论”课教学,为学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部分二级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主讲“两山”理念主题的党课20余场,将社会调研、实践教学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育人资源,有效地推动了课程建设。
以“互联网+”为支撑 构建数字化教学新形态
学院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实现思政实践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建设“两山”理念数据库,收集“两山”理念研究前沿学术成果,采集、留存学生社会实践的调研数据,优化“两山”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数据共享,提升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化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
“两山”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实践的持续发展,学院将继续深化学习和贯彻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提升“两山”理念育人成效。
(吴凡明 李秀娟 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