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日前,巴基斯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利德·泰穆尔·阿克拉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希望全人类繁荣昌盛,每个国家都应该承担起包容性发展的责任,为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清洁、美丽、安全和共享的世界共同努力,基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形成一个全球共同体。同时应采取一致行动,应对安全和发展挑战,努力避免世界动荡。
今年51岁的哈利德因工作原因已先后20余次访问中国。2006年,他第一次随团访问中国,去了北京、杭州、上海,至今已去过数十个中国城市。“每一次访问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今年6月他将再次应邀前往中国讲学、交流,“这让我有些兴奋。新冠疫情中断了我的中国之行,相信这次会有新的观感、新的收获。”
哈利德说,他全程关注了中国今年的两会。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反映了中国党政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对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将继续追求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标准开放和稳步扩大市场准入的新发展格局,带领14亿人民沿着现代化富民强国的征程继续前行。
哈利德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跨越百年,历久弥新。中共从建立的那天起,即着眼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是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决定性力量;其领导下的中国将努力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新动力,为人类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变革复兴的历程,也是对成功之路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更植根于中国国情。随着工业体系的进一步现代化,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产品,以及规模更大、需求更强劲的中国市场。中国无疑将继续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推动力。他认为,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将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快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哈利德说,十年前习近平主席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责任和远见卓识,把握全球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前,除了能源、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的挑战外,某些大国的冷战思维可能再次推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和单边主义猖獗,国际秩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数百年来,主权平等一直是规范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标准。无论国土大小、人口多寡、人民贫富、国力强弱,所有国家均享有平等主权。平等对话和协商才是解决分歧的有效策略,要尊重不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应出于一己之利干涉别国内政。在这样的情形下,基于伙伴关系、安全、增长、文明交流和良好生态系统的核心原则,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包容性倡议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发展引入了共赢模式。其中心思想是,全球的利益相关者应一致行动,反对霸权主义,构建以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安全与发展挑战为核心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以共享繁荣。
哈利德认为,在这一理念的实操层面,中巴经济走廊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如今从走廊项目的实施效果来看,它推动了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区域互联互通,为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同时实施金融合作,创造多种投资机会,加强了中巴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以合作共赢模式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我们确信,未来中巴经济走廊还将发挥在扶贫、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提供动力。
(本报伊斯兰堡4月3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