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荟】
我国现有11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加快建设旅游休闲街区,呼应人们消费模式的变迁以及新型休闲消费方式的诉求,从而有效满足人们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延伸旅游休闲消费链条、拓展旅游休闲消费空间、增强社会消费的内生动能、持续推动内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需质量的显著提升,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战略以及激活消费、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对应的旅游休闲消费业态的多元化,也要考虑到旅游休闲消费档次的大众化,更要考虑旅游休闲消费产品的文化特色。
为此,一方面,要鼓励旅游休闲街区充分深入分析在地文化基因,挖掘在地文化特色,通过旅游休闲产品的迭代更新和创新探索,让人们在玩得开心的同时玩出品位;另一方面,要让文化成为旅游休闲最重要的消费背景和赋能因素,让人们在旅游休闲消费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文化、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是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的有效路径。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是城市功能的重要回归,强调街区化布局是集聚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外源性的吸引力。
应该说,现有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业态发展、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模式探索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反响。今后,在深化发展过程中,除了遵循《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相关要求外,还可以关注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处理好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客源市场潜力,深入挖掘地方元素与在地文化,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避免人云亦云、照搬照抄。
要处理好规模与品质的关系。在街区发展过程中,需要有“顶天立地”的标志性大项目,以此带来稳定的基础流量,但同时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共生性小业态,保障持续的“留量”,让旅游休闲消费能够沉淀下来。有大有小、大小结合,形成具有互补共生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旅游休闲街区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要处理好主题聚焦与业态多元的关系。任何一个旅游休闲消费街区,都需要有聚焦的鲜明主题,同时在业态构成上则要注意混搭多元。通过主题树立街区的市场认知与形象,满足游客在街区空间停留期间多元的消费期待和体验诉求。
要处理好产品品牌与文化嵌入之间的关系。品牌化产品聚集是街区空间吸引力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协同。让文化传播化于街区日常消费之中,让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城市故事无声的讲述者,让人们在流动的消费中获得文化的熏陶和享受,让文化的氛围提升产品的品位,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文化的流动与传播。
要处理好本地经营与异地拓展的关系。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休闲街区不仅要练好内功、挖掘本地消费存量,同时还要积极地将街区品牌、运营能力、商业模式等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拓展向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厉新建,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宋昌耀,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