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记忆里,家乡有许多种落叶树木,在春天,最先发芽的就是柳树。柳树喜水,生命力极旺盛,大多生长在池塘边、河岸上。伴随着温暖的东风,那一抹抹鹅黄浅绿开始向村里人报送春的消息。
孩子们最是按捺不住,远远瞧见柳树发出新绿,便三五成群相约折柳,做成各式各样的小玩意。从树上拧下来的柳皮筒,完完整整,可以做成简单的笛子,吹起来嘀嘀呜呜,大街小巷立刻热闹起来。做不成笛子的细柳条,也可以直接被编成圆环,戴在头上。还有的孩子会用两根木棍儿将细柳条夹紧,用力往下一捋,柳条的皮和嫩叶一下子被挤到枝条的尾部,形成的独特形状活像一只颤悠悠的“小鸡嘎嘎”。小孩们一边手里甩着它,一边高唱起歌谣:“小鸡嘎嘎,想吃黄瓜;黄瓜有水,想吃鸡腿;鸡腿有毛,想吃仙桃……”小伙伴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唱,那幽默的腔调直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哈哈大笑。
大人们不着急,他们要等到柳穗完全吐出,才按照习俗动手做一道春天里的美味。每到这时,小孩子个个都是爬树高手,成了大人们捋柳穗的最好帮手。回到家,大人将摘下的柳穗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几天,待穗子里浓重的苦味淡去,拿陈醋、蒜汁一拌,那清新的味道自是美味无比。焯熟的柳穗吃不完也不要紧,晒干后还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随吃随泡,十分方便。
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楣插上新折的柳枝。小时候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只记得有人告诫:“到了这一天,不能再吹柳笛,不然夜里蝎子就会爬出来蜇人的舌头!”长大后,我才知道,清明节插柳枝、将柳条编成头冠,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介子推。可惜年少时只知折柳、戴柳,只觉得好玩却缺少了应有的恭敬之情。
到了暮春,成熟的柳穗就会吐出白白的柳絮,在风里四处飘飞。那时并不觉得飘飞的柳絮像如今这样惹人厌烦,反而感觉十分梦幻。儿时的我,最喜欢追着一团团柳絮奔跑,还使劲儿仰起头,把快要降落的柳絮再吹上天。苏东坡在《蝶恋花·春景》里这样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絮入词如此诗情画意,想来当年的苏东坡也不讨厌它们吧。
其实,柳树在古代还被赋予了很多文化深意,比如折柳送别、种柳纪念等。不过到了现代,柳树又成了绿化城乡的主力军之一。也许因为太过寻常,尽管春风拂柳,许多人却只待它是一种易活而生长期长的树种,而忽略了它背后的那许多故事。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数十年过去了,但故乡的柳枝在春风里袅袅依依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荡漾……
(作者:石广田,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