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大力推进,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创新思维的现代化综合性人才逐渐成为现阶段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中国艺术教育学界开始围绕新文科建设进行深入探索,以切实推动艺术教育和现代科技、文化传媒、管理经济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让艺术类人才吸收更加全面的精华养分,培养创新突破性思维与良好的复合型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共同为现代化建设助力。哈尔滨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国内独立开设的公办本科艺术类高校,依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按照国际化办学标准深入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起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研讨,部署新文科建设计划
新文科建设改革是响应党中央文件精神号召、切实推动文科专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举措。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新文科建设需要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要素,科学规划音乐表演、艺术管理等专业教学内容,深入贯彻新文科教育理念,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提升的有机结合。为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学院及时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推进会,要求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校委党委、教学主任积极参加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文科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研讨,形成系统完善的新文科项目建设计划。首先,聚焦学院一流本科创新行动“618计划”,着力开展音乐类新文科相关政策研究,以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方向、目标,为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其次,各院系提出新文科建设课题研究项目,旨在更新艺术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效能的全面提升。其中,作曲系基于家国文化理念,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深入开展音乐作品创作,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元素融入音乐编曲中,打造更多具备时代内涵的音乐作品,切实增强艺术人才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管弦系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红色经典音乐和管弦乐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入数字化教学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音乐学系计划开展音乐学理论的研究与探索,着力开展新文科金课建设,从而实现专业教学和教师队伍的提质升级。基于此,学院建立起新文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与联动机制,申报的六项新文科改革实践项目全部获得批准,立项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新文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知行合一,迈出探索新步伐
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在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也使得传统人文类学科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模式,并催生出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而新文科建设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提出,旨在打破传统的单一化学科体系,实现文科课程与新技术、新产业创新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在实践探索阶段,学院紧紧围绕新文科建设改革要求,深入推动艺术类学科理论建设与实践训练,以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新的艺术学科发展格局。学院策划举办专家微课程线上活动,邀请艺术类学科教授和专家学者开展线上讲座,深入讲解新文科建设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大机遇和现实意义,既有助于营造新文科艺术建设的浓厚学术氛围,也可以增进师生对新文科建设内在机理的了解,更好地把握艺术美学、艺术学科建设规律。组织开展高水平艺术赛事,赶赴印尼、俄国等地进行音乐艺术交流表演,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同时汲取国外音乐艺术精华,切实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此外,学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中俄音乐学术交流研讨,共享高层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最新艺术人才培养经验,为艺术类新文科建设提供全新启发。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新文科建设改革的贯彻落实必须依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将新文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充分调动艺术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实现艺术教育的转型升级。学院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艺术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其人文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艺术类新文科建设。首先,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明确指出师德建设对于新文科建设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意义,制定出台一系列规范性的师德考核指标,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职级晋升、导师聘任、学科带头人选拔的重要条件,同时切实开展师德培训工作,引导艺术专业教师进行自我约束,不断增强师德修养。其次,将专职引进和兼职聘用相结合,哈尔滨音乐学院先后聘任国内外知名优秀音乐家、艺术教育家负责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担任专业院系主任、名誉院长等职务,以打造一支德艺双馨、业务能力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此外,建立健全科研产出与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深入开展新文科艺术理论研究,积极申报优秀艺术类课题项目,产出一系列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新文科艺术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命脉。哈尔滨音乐学院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深入把握新时期艺术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艺术等发扬光大,培养出中华音乐艺术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
(作者:刘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