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1日 星期六

    推动形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代表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严德勇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1日 12版)

      【两会专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代表认为,构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高校是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服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厘清人才培养的思路,走融合创新模式的路子,最大化挖掘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人才,关乎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一头连着企业,关乎发展运营、宏观经济。尤政代表认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间的供需匹配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尽管总供给量巨大,但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一些战略性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且培养水平不够高,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达到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和素质水平的要求。

      在尤政代表看来,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培养方式还不能充分适应现实需求,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其中既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与需求端脱节的问题,也有高校师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不够的问题。部分高校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导致学生既支撑不起原始创新研究,也解决不了复杂工程问题。

      柱长天以大木,开莽原以上庠。尤政代表说,高水平大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在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向制造业注入人才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摒弃“用一套标准培养两类人才”的观念与做法,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类施策,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相结合,形成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应做好制度衔接,建立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尤政代表表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和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导向,形成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立足产业实际,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尤政代表建议,建立完备的创新链条,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优势,切实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考核评价指标,充实卓越工程师的产业导师队伍,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探索评价体系改革,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人才培养评价考核周期。为此,尤政代表呼吁,高校层面要结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指标,统筹解决好近期问题导向与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匹配问题。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严德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