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广西柳州:

    让工业发展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

    作者:粟桂利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8日 12版)

      柳州,又称龙城,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广西最大工业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是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柳州市委、市政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的工作要求,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柳州贡献、彰显柳州担当。这座曾受环境污染困扰的工业重镇,如今已实现从工业城市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柳州有了工业发展与美丽山水同频共振的“柳州办法”。

    自我革新促转型

      工业是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是柳州的立市之本。一直以来,柳州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工业产业结构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大,产业节能降耗和升级转型难度大。

      转型才有出路。柳州将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指标的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实施搬迁,进行异地技术改造、重建或扩建,并对搬迁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而对于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重污染企业,坚决实施关闭。全面淘汰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完成柳钢37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重拳推动柳电关停、柳化政策性停产,55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一批铸造、电镀企业退城进园。

      柳州深入实施了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三年攻坚行动,持之以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竭尽全力壮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22年,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东风柳汽乘用车出口创历史新高,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销占全国的1/10;柳钢品种钢占比达68.1%;柳工海外收入占比超公司营收的1/3;柳州智能家电产业年产值达90亿元、增长150%,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7%。

      柳州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目前,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1/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柳州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7家。

      产业结构优化的背后,有一组扎实的数据。柳州现已建设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6家,自治区级绿色产品3个。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拥有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广西数字化车间89家。

      坚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7%和9.2%,城乡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个和6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新路径

      如何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工业发展新路径?针对这一难题,柳州坚持“破”与“立”结合,统筹空间、规模与产业三大结构,依靠创新驱动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具有柳州特色的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的绿色发展和快速增长。

      打破工业传统路径依赖,探索创新驱动新路径。柳州以创新驱动为主导,全力突破工业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发展瓶颈,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等各项创新,打造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工业发展模式。加大政策体系支撑力度,确立“再造一个工业柳州”,打破工业传统发展模式,走上了“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变之路;进一步确立以自主创新和生态保护为标志的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向“柳州智造”升级迈进。

      打破工业传统布局窠臼,树立产城融合新标杆。柳州抓住被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机遇,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启动污染行业的整合重组,并对工业布局进行科学重塑,树立了产城融合新标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将柳东新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新的战略承载地。

      打破工业落后产能瓶颈,开辟循环经济新板块。柳州摆脱以往拼物资消耗、追求外延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探寻新路径以相对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实现工业发展效益的提升。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发展以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三废”的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行业。目前,柳州已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打造城市生态家园

      作为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老工业基地,柳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在“要环境,还是要发展”的关键抉择中,柳州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来抓,走出了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环境民生之路。

      柳州有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把柳州北部的鹿寨、融安、融水、三江四个县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控制工业准入。提出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以建设“百里柳江·百里画廊”为切入点,实施《柳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性规划》等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柳江河段滨水地区的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柳州实施以市城区为中心、半径45公里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街道造林绿化、石山造林及封山绿化、公园和公共绿地造林绿化等建设项目,使生态圈内净增森林面积达2.7万公顷。同时,积极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市民出门平均300至500米就有休闲绿地、公园或广场,并在广西率先实行全部市属公园免费开放。

      柳州持续大力推进山体夜景灯光工程,根据市区重点景观地带山体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山体现状,建造公园、瀑布等人工景观进行亮化、美化,形成山、水、林与城形神相融,呈现出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景观。柳州市区种植洋紫荆近30万株,每年4月到柳州看紫荆花已成为一种时尚,“春花秋水”城市品牌正逐渐形成。

      柳州着力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产业与生活融合三大重点。从2016年起,柳州市区范围内所有新建建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广西率先建设BRT城市公交、水上巴士公共交通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等城市绿色交通工程,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造工程入选“国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

      此外,柳州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建成一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小区,在公共区域设立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允许新能源汽车共享使用公交专用道、柳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停车场免费停放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减少尾气排放,倡导绿色出行。

      青山环绕,水抱城流。柳州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在不断努力下,目前柳州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等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

      (粟桂利)

      数据来源: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