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不怠 不负人民】
创作时、排练后、演出前……每当我们的文艺作品进入某个重要阶段,我的思绪就常常回到2019年3月4日的那个下午。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我围绕重视艺术传承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作为北京人艺院长毕生的追求。
近年来,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十分活跃,在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等方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北京人艺也迎来了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2022年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创作出《龙须沟》《茶馆》《雷雨》《蔡文姬》《天下第一楼》等大量经典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创建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继承传统的同时,创作“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的舞台艺术精品,一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今年春节,北京人艺新创排的开年大戏《正红旗下》在首都剧场上演,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阵阵。这一次,我们在延续了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创新了京味儿话剧的舞台表达,将历史与现代巧妙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受到业界的肯定。
这个剧目创排之初,我们向濮存昕、杨立新等老一辈演员发出邀请,他们纷纷表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3个月的排练,把人艺“老带新”“传帮带”的传统发挥到极致。演员们全情投入,努力诠释着“戏比天大”的人艺精神。身处其中,我感受到了延续传承的力量与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也正是我们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践行!
如今,文艺与数字科技碰撞出更大的火花。院庆期间,我们将剧本朗读、经典剧目导赏放送、专题纪念晚会、院庆当日9小时实时直播等一系列演出和活动,搬到了线上。8天时间里网络实时观看人次达约1.5亿。其中,北京人艺首次采用8K技术录制、高清实时直播的方式,把经典剧目送到人民身边,以科技力量加持文艺精品传播。“话剧直播天花板”“瞬间泪目,致敬老艺术家们”“一定要再到现场看”……一条条留言情真意切,我们感受到群众对文艺工作者的认可,也体会到当今时代文艺作品的价值所在。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先后围绕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中小学戏剧课程学科建设、艺术院校师资培养等主题建言献策,能够推动文艺领域发展是我的光荣,更是我的责任。
70年再出发,北京人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展现新时代新形象,创作更多文艺高峰作品。
(本报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