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5年数量增加23.42%

    长江江豚“止跌回升”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1日 16版)

        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陈晨28日从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均呈现恢复向好趋势。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2022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二年,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5年数量增加23.42%,年均增长率为4.3%。

      “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江豚科考是2006年第一次开始,当时普查数量1800头,第二次是2012年,数量是1045头,第三次是2017年,数量是1012头,这次比2017年增长了20%,这个曲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止跌回升。”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说。

      记者了解到,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还表现为鱼类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提升,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恢复比较好,上游的特有鱼类、中游的四大家鱼、下游的刀鱼(学名“刀鲚”)数量都有明显增长。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长江刀鱼能够溯河洄游到历史上最远的水域洞庭湖,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及洞庭湖出现频率增加,长江江豚活动范围也较大幅度增加。

      马毅介绍,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基本到位。截至2022年末,中央和地方累计落实补偿补助资金269.98亿元,有力保障了禁捕退捕资金需求。16万多名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实现应帮尽帮,22万多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已有4.4万多名退捕渔民领取养老金,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持续巩固。重点水域禁捕秩序总体稳定,2022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暗查暗访力度,共组织开展流域性联合巡航督查行动7次。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月均出动执法人员14.4万人次、执法船艇1.1万艘次,共查办非法捕捞等涉渔行政案件18525起,查获涉案人员20543人,查获涉案船舶1743艘,清理涉渔“三无”船舶4565艘,清理违规网具18.4万张(顶)。在高压严打态势下,禁捕秩序总体平稳。

      尽管目前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增加,但距2006年普查数的1800头还有很大差距。另外,虽然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进一步扩大,长江鲟的子三代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突破,但中华鲟已多年没有发现野外自然繁殖。总体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偏低、珍稀物种濒危状况严峻、外来物种种类较多、水系连通性和水生生物生境状况较差等方面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仍要坚定不移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统筹开展系统性保护。

      马毅表示,接下来,要全面实施水生生物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动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物种拯救行动有关保护工程项目落实落地。系统开展物种全生活史保护,加强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的栖息地保护,扩大迁地保护水域范围和规模,突破全人工繁育技术,建立迁地保护群体可持续补充自然种群的常态机制。实施中华鲟的“陆-海-陆”仿生活史接力保种,开展产卵场江段自然繁殖实验,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实施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计划,加大增殖放流和监测力度,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发布川陕哲罗鲑保护行动计划,实施历史栖息地种群重建行动。推进构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方专业科研力量协同配合、重大科研专项平台支撑的保护研究格局,加大对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研究机构和团队的扶持力度,全面系统提升长江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水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