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题材网络小说诞生以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心主题。它对家国情怀的书写,在承继传统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融合诸多网络流行文化元素,用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的传奇性,从生活化、个人化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工业建设之中,传递出借助科技进步、民族工业腾飞而实现强国梦想的无限渴望。这种创作范式,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消费文化的有效融合,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战略,用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构建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恢宏史诗般的“中国故事”,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一个个“中国奇迹”,铭刻了筑梦路上一个个“中国印记”。
在此大背景之下,工业题材网络小说创作日趋勃兴,这些作品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虽然工业题材网络小说植根于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但它并不像传统工业题材小说那样,拘泥于写实叙事的模式,而是偏爱融入一些超现实的幻想元素,以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中国工业化历程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以新中国工业建设为背景、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时代叙事,常常也会在现实与幻想的时空交错中,在当下与过去的历史碰撞中,复盘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例如网络文学《工业霸主》,便是以穿越元素作为故事发生的契机,从新世纪一个普通年轻人的视角切入,在21世纪初期和20世纪后期两个时空的游走中,映射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进程。如此一来,作品不但视野更开阔、格局更宏大,而且还可以使缺乏20世纪生活经历的年轻读者,产生重返历史现场、见证和参与历史的代入感,引发情感共鸣。
主人公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几乎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这种孤立的个人奋斗模式曾经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大有市场,而当工业题材网络小说崛起后,则明显地改变了这一叙事倾向。
工业题材网络小说并没有摒弃个人叙事,而是将其置于集体主义叙事的框架,以个体与集体和国家同成长、共发展为主要叙事模式,个体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一段段传奇故事,始终与集体和国家的事业融汇在一起、密不可分。《超级能源强国》便是其中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故事以苏城从国企基层石油工人成长为国际超级石油公司掌控者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在他的成功之路上,活跃着无数石油人的身影,串联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尤其是胜利油田大会战,是故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胜利油田大会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几万名石油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在苏城出场的时候,胜利油田大会战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却始终是激励他不断前行的主要精神源泉。在小说中,苏城领导的开采队依靠石油会战的作业方式,在西伯利亚战胜国外顶尖公司,则是对胜利油田大会战跨越时空的一次完美致敬。从胜利油田大会战的辉煌到西伯利亚采油会战的胜利,中国石油工人群体铸就出大工业时代无与伦比的浪漫与荣光。
显然,这一书写方式既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现实高度契合,又用个人传奇与集体力量的交织共存,构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网文新“爽点”,对于网络小说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工业题材网络小说中,“工业强国”是贯穿故事首尾、占据重要地位的创作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叙述者通常以技术与技能的障碍和挑战,来充当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不厌其烦地描写主人公是如何突破和攻克一项项技术难题的。与此同时,故事中往往还会插入大量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诸如工业生产的流程、设备、技术,有关的工业与科技发展史,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作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尽可能地凸显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作用。这种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硬核知识叙事模式,在工业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中一直盛行不衰,并日益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由吹牛者执笔的《临高启明》即是一典型例证。
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工业发展史、技术与工程细节、实践经验等,而且还深入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商业、医疗、教育、军事等领域,其内容繁复而庞杂,几乎全方位细致展现了建立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艰难过程。这部网络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几百名来自各行各业网友的技术支持,他们为之编写各类专业资料,所以叙述的行业知识扎实、可靠,各式各样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也符合逻辑,因此该书被一些读者戏称为“工业文明简史”“各行业百科全书”等,堪称网络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技术标杆。
工业题材网络小说以写作手法上的不断尝试与创新,将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娱乐性有效融合,拓展和丰富了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空间与表达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今后,工业题材网络小说在创作时,应该更加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提升家国情怀书写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深化其思想内涵,向着特色化、精品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作者:王 萌,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