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非遗展馆,一件件非遗实物,一个个非遗故事,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非遗,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风筝魏”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来说是忙碌的。连续参加多场“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年过花甲的魏国秋感到些许疲惫:“虽然累点儿,心里挺高兴的。看到那么多人,特别是许多孩子喜欢‘风筝魏’,我就有了动力!”
“风筝魏”风筝制作技艺始创于1892年,1915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4年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中国78项著名民间艺术项目之一,200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魏国秋的儿子魏博文是“风筝魏”第五代传承人,说到自己和父亲的事业,魏博文直言,正是因为过去这十多年“非遗”的快速发展,让自己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广阔前景,从而选择子承父业。
现在,老魏和小魏这爷儿俩定期到学校里给孩子们讲风筝、做风筝,同时积极投身文创产业,推动“非遗”与文创相结合。在风筝制作技艺上也在不断创新,研发了适合在室内放飞的迷你风筝,受到少年儿童和一些上班族的欢迎。
粉蜡笺 粉蜡笺纸是产生于我国唐代的一种宣纸加工工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由皇宫垄断生产的粉蜡笺不仅具有宜书宜画的实用功能,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华贵精美的艺术品,有着“宣纸诚可贵,洒金价更高”的美誉。
这一门独特造纸技艺,在一代代工匠们的坚持与传承中得以保存。2017年,王敬涛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有了得力的传承,让更多人可以欣赏使用粉蜡笺纸成为父子俩的心愿。曾经只能承载一字千金的粉蜡笺纸,现在正朝着更现代时尚的文创产品发展。笺纸变短,传情更长。
“乐器张” 张俊国是“乐器张”的第三代传人,自创始人张福起至今,家族技艺传承已历经百年。如今工业化批量生产已成为常态,但“乐器张”仍然保留着先辈留下的古法斫琴技术,一张琴的手工制作周期都在1年以上。从绘图到选材,材料处理,底、面制作,开剜槽腹,黏合等前后约有90道工序,过程繁杂。
古琴历史悠久,在古代即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乐器之一,这种价值在现代社会依旧存在。古琴制作是不可丢弃的工艺,演奏也慢慢成为“乐器张”第四代传承人的重点。为了增加古琴演奏的观赏性,张雨和团队尝试将古琴与古筝、尺八、吉他等乐器相结合进行呈现,表演内容多样,翻弹古曲,抑或是改编流行音乐。“古琴除了欣赏价值外,它的实用价值是作为可弹奏的乐器而存在。现在不光要去斫琴,更多的是要去弹、去演奏。”
(本报记者 刘 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