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2日 星期三

    陕北大地上,深植文化根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谚”省级传承人、陕北文化学者 王建领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2日 07版)

      【一线讲述】

      提起陕北,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信天游、说书、道情、二人台……其实,这些都是以陕北方言为基础的。我们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陕北民谚”,就是陕西方言文化魅力的典型代表。

      陕北民谚,是陕北人世世代代挂在口头的“无字书”,用形象生动的口语,表达了秦地百姓在2000多年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生活经验,既朴素,也深刻。我很早就被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活化石”迷住了。

      让我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国家、省、市几级都对陕北民谚越来越重视。比如,2016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举全省之力,历时三年完成了建档,还出版了既能看又能听的《陕西方言集成》。得益于这样的政策利好,我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除了主编《陕西方言集成》外,还撰写了《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等书籍,担任纪录片《陕北话》总撰稿,等等。

      在长期的文化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我深切感到,榆林以整体性保护的思路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为陕北丰富多样的非遗创造了可贵的传承生态。比如,为了优化非遗项目保护环境,榆林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子洲、绥德、米脂、横山等地的说书项目统一归并为“陕北说书”,进行整体保护。二人台、唢呐、民歌、秧歌、道情都效仿此法,收效很好。同时,建成了民歌、剪纸、民俗等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让民间文化厚植陕北大地。

      为了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榆林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传统古村落保护、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文化公园建设融为一体,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了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比如,横山老腰鼓、府谷二人台等30多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入社区;唢呐、陕北说书、剪纸等技艺成为百姓生计,融入日常生活……这不,今年春节,清涧道情、榆林小曲、二人台等非遗项目连续展演了8天,台下一片叫好声。

      文化并不高冷,而是近在眼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我期待,陕北大地上深扎下的“文化之根”,能结出有滋有味的新果实。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吕慎、陈冠合、吴春燕、张勇、张哲浩、李建斌、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