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的家乡梅州偏居广东一隅,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享有“世界客都”等美誉,既是客家先民多次迁徙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走向四海的主要出发地。
梅州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得益于2010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我们光德陶瓷烧制技艺也由此迎来了春天。那时候,随着传统陶瓷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和半机械所代替,传统龙窑也逐渐改为液化气窑,光德陶瓷手工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保护传承这一古老技艺,2012年,广东把它列入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5年,我和父亲黄福传投入500万元建设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市里每年给我们发传承人补助经费,还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开展传承活动。比如,支持我们的产品参加旅游推介会、文博会,参评各类奖项,推动工艺革新成果转化……在这样的关心帮助下,我们依托非遗工坊,把非遗保护和生产经营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培训、带徒授艺,促进大埔陶瓷产业工人就业增收,既改善了非遗的生存状况,也充分发挥了它的经济价值。我们还建设了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打造“非遗+旅游+传统手工艺产业”新业态,走上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不止光德陶瓷。我看到,这些年来,通过各种“种子”“枝叶”“幼苗”工程,广东汉剧、客家山歌等非遗都渐渐恢复了活力,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以后,我会和其他非遗传承人一道,精心打造客家非遗文创品牌,让客家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吕慎、陈冠合、吴春燕、张勇、张哲浩、李建斌、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