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进行时】
1月16日晚,在中国铁路的最西端——霍尔果斯口岸站,一列列钢铁驼队驶入驶出,不断扩大着新疆对外经贸的“朋友圈”。中铁乌鲁木齐局乌鲁木齐供电段值守工队的小伙们裹紧防寒服,又一次踏上风雪交加的夜间巡检路。
作为“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昼夜不停的中欧班列要在霍尔果斯口岸站进行换装、调配、边检。场内照明直接影响着这些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站内有68座灯塔、4座灯桥,600余盏投光灯分布在6个区域,灯光覆盖面积超3000亩,相当于280个足球场大小。其中最远的一处灯塔距离值守点有5公里,需要跨越数十条股道,遇上雪天往返一趟需要4个小时。”值守点负责人史全戎对记者说。
郑文迪是工队里年龄最小的00后,是当天的主要作业人员。他肩上的工具包里,扳子、钳子、万用表、电线一应俱全,加起来有5公斤重。“最重的是灯,一个就十几公斤,一人要抱两个走。”虽然工作刚满两年,但在师傅们的指导下,郑文迪成长很快,干起活来已是得心应手。
“换7线6号灯塔,西边一盏灯不亮。”在队友协助下,郑文迪麻利地爬上灯塔,零下20℃的气温,让他的手指冻得僵硬,口鼻呼出的哈气遮挡住了眼镜片,给作业增加了难度。用了大半个小时,郑文迪更换了老化的绝缘胶带,消除接触不良隐患,灯重新亮了起来。
比灯塔更具挑战性的是灯桥。每座都有20多米高,相当于爬七层楼,作业起来是对体力和心理的双重挑战。穿着厚厚的作业服,攀爬起来,钢构架凝结的霜花让脚下打滑,不时吹来的阵风,也会让灯桥微微晃动,即使戴着手套抓着冰冷的钢架,手心也会冒汗。
值守点职工张浩手脚并用,不到5分钟就爬到了顶端,跟随采访的记者足足用了20多分钟。“在灯桥上工作,每一个动作都要格外小心,如果工具或零件掉在铁轨上,会带来安全隐患。”张浩挂上安全带向记者介绍,“灯桥越往上晃得越厉害,通过对讲机与地面人员呼唤应答时,都要尽量调低声音,声音大的话也会增加晃动。”
每到一个点位,值守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丝不苟。20点出勤,转眼已过0点,出现故障的灯全部及时维修好了。室外也越发寒冷,但大家的心是火热的。
根据值班安排,值守工队的8人要从1月2日开始,连续在站内值班40天,这个春节他们无法回家和亲人团聚。在工作闲暇时,他们会通过视频与家人团聚,也会凑在一起,弹起吉他唱起歌……
回到宿舍,已是凌晨两点。站场内,600多盏投光灯将口岸站照得如同白昼,那是他们为中欧班列燃放的最美“礼花”。他们在国门口岸“掌灯”,为中欧班列照亮征程和归途。
(本报记者 李 慧 尚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