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明确了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重点工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指明了奋进方向。
职业教育承载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和神圣使命。而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要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的变革,这既是价值遵循,也是实践逻辑。
从功能定位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换句话说,区域经济、企业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要培养什么人才。如果出现错配势必造成供需矛盾,就会形成地方、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两难问题。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已进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这就需要建立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大战略需求。转变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也能促使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丰富“人人皆能成才,人人皆尽其才”的实现路径。
更进一步,就受教育阶段位序而言,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带、传送带。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产生的涟漪效应,不仅影响着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也有着重要影响。变革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打通高中阶段这一“段”位,可以让每个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进行未来职业选择。
在教育主体上,须建立由一元到多元的育人机制。改变过去职业院校“单相思”的育人样态,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具体来说,要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真正“联姻”。对企业而言,要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培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场地和人才资源等,与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来说,则应建立与企业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坚定职业院校的职业取向和定力,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主动将教师派送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课程建设上,既要聚焦现代需求开设紧缺专业,又要突出自身特色。职业教育院校要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规划和论证,进行专业集群建设。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开设现代农业、牧业、林业等发展乡村产业和智能化、数字化农业等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在教学范式和方法上,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实现数据科学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式、情景式和模块化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提高课堂育人质量。进一步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和车间、田间地头等,建立起“厂中校”“校中厂”,无缝对接开展实训实践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以变革的力量助推现代职教体系加速形成。
(作者:张筠,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