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日前,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十四五”期间,认定若干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遴选千名乡村工匠名师、百名乡村工匠大师,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此举对于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激活乡村社会“一池春水”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工匠,是扎根乡土、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的技能人才。他们在传承“绝活”、留住乡愁的同时,对盘活乡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乡村工匠就是一门传统手艺的代言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链接传统技艺和现代市场,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在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工匠凭借一技之长成为发展富民产业的“领头雁”、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守艺人”,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当前,以乡村工匠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要在建立健全乡村工匠培育机制上下功夫。
念好“特字经”,让更多传统工艺“显山露水”。绵亘千年的传统工艺,是人民群众基于日用需要而发明创造、累计传承的技艺与成果。比如,剪纸刻绘、刺绣印染、纺织编织、陶瓷烧造、金属锻铸等。它们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中国人长期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前人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于丰富百姓生活、提振农民精神气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当前培育乡村工匠,要邀请专业力量做好调研评估,挖掘好、遴选出兼具传承基础和市场潜力,既有社会价值又有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发现一批有培养潜力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手艺人,认定一批技艺精湛、有望带动产业发展的乡村工匠,建立目录清单并动态调整,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更多传统工艺展现新魅力新风采。
用好“孵化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品牌。要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标记、过硬技能特征和良好用户口碑的劳务标识,激发乡村工匠队伍活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助力创业就业,带动村民稳定增收。要用好乡村工匠工作站、大师传习所、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开展好师徒传承、研习培训、示范引导、精品创作等活动,孵化培育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可在相关职业院校、地方高校开设传统手工艺相关课程,鼓励和支持民族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进学校进课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乡村工匠故事。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把传统手工艺知识技能培育工作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在文化熏陶中萌发兴趣,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做好人才储备。
合力托举,让更多乡村工匠脱颖而出。近年来,全国多地充分发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相得益彰的创新之路。当前,要多措并举,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吸引他们参加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对于既感兴趣又有基础的人才,要及时列入乡村工匠后备人才库。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乡村工匠,关键是让乡村工匠受尊敬、有荣誉、得实惠,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首先,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次,构建完善的职称评价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工匠参加职称评审,增强乡村工匠的职业荣誉感;最后,扶持一批就业帮扶车间、非遗工坊、妇女手工基地等发展壮大,完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的联结机制,切实提升广大乡村工匠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田丽琼,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李晓东、周洪双、李宏、张国圣、苏雁、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段阳东、叶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