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教育领域),贵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始终秉持“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理念,主动作为,积极投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事业,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为支撑,以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培育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
优化培养方案 完善育人工作各环节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理念,紧抓“科技兴黔”发展机遇,全方位优化培养方案和育人工作各环节,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培养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人才,服务贵州大数据战略下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建设好新获批的人工智能等专业,加强华为人工智能实验班培育,为贵州大数据战略和数字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天文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全力建设好“南仁东”班,积极申报天文学国家一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国家大科学FAST工程。
积极开展新商科建设,汇聚企业优质资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加强市场营销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办学,鼓励广大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影响力;着力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数字转型应用及实践,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紧跟时代脚步,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加快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顺应新发展阶段贵州立足“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更快发展数字经济学科和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开设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等新兴专业,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培养高质量数字技术人才。
开展高水平科研提升行动 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校聚焦贵州发展需要,发挥传统优势与区域特色,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释放科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力争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以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学校先后组建天体物理与天文大数据、大数据采集与挖掘、虚拟现实、智能信息处理与人机交互等科学研究团队,培育出贵州省科技厅核天体物理与脉冲星大数据科技运用创新团队、贵州省教育厅在线网络数据挖掘关键技术重大创新团体等省厅级团队,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应用研究,天体物理和天文大数据研究,新型量子材料量子信息和新能源材料研究等,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大数据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提供助力。加强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贵州省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贵州省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工程实验室等各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特色紧密融合,在贵州实施“四区一高地”建设中为科研成果形成与转化提供更多可能,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人才工作质量 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
学校着力加强高层次教学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实现人才队伍建设新突破,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提高,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为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师队伍建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带动引领作用。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经贸圈、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区域内科研院所,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高水平科研院所的骨干教师培养和人文科学研究交流合作,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与厦门大学等东部对口支援高等院校合作,深入做好“优师计划”,培养高质量的大数据电子信息等相关数字经济专业优秀教学科研人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闯新路”提供最根本的生产力基础。在量子新型材料和量子信息等物理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等数字领域、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天文物理和空间技术领域、物联网工程领域,引进一批青年科学创新人才,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指引。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教学科研水平。实施教师薪酬年薪制改革,并通过在全校范围遴选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等方式,加速师资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为有想法、有进取心的教师提供更多锻炼提升机会。
(作者: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