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多昌村有个好“阿弟”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郭虹辰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4日 04版)

      【走笔囊谦】  

      时近三九,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囊谦草原已是冰天雪地了。记者见到“阿弟”时,正忙着给困难群众发放“爱心包”的他已是满头大汗。“上午动员村民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发放完物资后,等一会儿还得去脱贫户家中走访……”

      “阿弟”大名叫洛周然丁,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多昌村的驻村干部。

      “‘阿弟’这些年给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他是这个。”村民尕忠竖起大拇指。“洛周年纪虽小,但本事大、热心肠,就跟自己家弟弟一样,村里人都喜欢喊他一声‘阿弟’!”

      2014年大学毕业,洛周然丁便回到家乡囊谦参加工作,到多昌村驻村也有6个年头了。

      “一开始在香达镇冷日村担任扶贫干事,2016年被调到多昌村加入驻村帮扶和脱贫攻坚的行列。我喜欢大家伙叫我‘阿弟’。”洛周然丁笑呵呵地说,这一名号就是从多昌村叫出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多昌村有个能办事的“阿弟”。

      多昌村紧邻囊谦县城,隔着扎曲河就能看到香达镇的繁华。但多昌村多年来“守着金饭碗受穷”,这里曾经是贫困村、问题村、后进村,村民收入低,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致富之路。

      “真正发生变化从2019年开始,在省、州、县和定点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多昌村修路架桥、装灯改网、通水入户,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洛周然丁作为亲历者对村里的变化感受颇深。

      “那时候,我们把地图打印出来挂在办公室,上面标注着村里每一个贫困户的位置,一家家走访、一户户攻关,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阿弟’是我们当中最懂政策的,很多工作都由他负责完成。”多昌村驻村工作队员才仁巴丁回忆,无论解决群众生活生产困难,还是探索村集体产业发展,到处都有“阿弟”的身影。

      村民阿色的丈夫身患重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卖掉了房子,花光了积蓄,全家一下子返贫处于困境。“阿弟”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点帮扶,送衣送物,不仅帮助阿色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还为他们争取到了住房保障资金。

      几年的帮扶下来,如今阿色的日子有了起色,搬了新房不说,一个孩子当了老师,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提起“阿弟”,他们十分感激。

      正是靠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对家乡的热爱,“有困难,找阿弟”慢慢在村民中传开了,村民遇到难题,碰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找他帮忙。

      洛周然丁也化身宣传员,与驻村第一书记主动上门,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帮助他们算清收入,排查返贫风险,从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各项涉农优惠政策,从科学种植养殖到生态保护,他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村里各个角落,帮助村民真正找到一条致富路。正是在一场场宣讲、一张张表格、一次次走访中,他和村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大家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发家致富的劲头足得很啊!”尕忠感慨,“以前乱扔垃圾是常事,风一刮,山上、草原上、河道旁尽是垃圾,真是脏乱差啊。你再看看现在,这一整治见效果,环境大变样,这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和‘阿弟’的努力付出。”为了改变多昌村的人居环境,洛周然丁说,他们是下了大功夫的,入户走访积极宣传,手把手教会村民辨别垃圾的种类,同时,在自然投放点设立投放箱,通过设置垃圾清理公益岗、定期组织村民参与集中清理等方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美。

      “囊谦是我家乡,村民就是我的亲人,他们的事就是自家的事。作为驻村干事,我有责任帮他们把日子越过越好!”发完最后一个“爱心包”,洛周然丁抹了一把汗,顾不上休息,又往村民家中走去……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郭虹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